-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名二子说课件》初中语文长春版八年级下册_1
古人说:“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在宋代文坛“父子兵”中,我们知道最有名气的莫过于“三苏”。父亲“苏洵”、兄长“苏轼”、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所以在给两个孩子命名的时候,用心良苦。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名二子说》,正是通过阐释为二子命名的深意,表达他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之情。 介绍作者 苏洵,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27岁时才发愤读书。宋仁宗庆历七年举进士不第,归来将所写文章全部烧毁,刻苦攻读数年,大有长进。后到了京师经欧阳修推荐,名声大震。一生仅做过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等小官,曾参与修礼书,编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 名二子说 苏洵 苏洵,“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多为政论和军事论著,如《衡论》、《上皇帝书》、《六国论》。其中《六国论》为其散文名篇。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说的苏老泉,便是苏洵——中国历史上一个十足的怪才。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宋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评价苏洵是怪才,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从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书,而最终成为大家,更在于他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与那个时代竟然是如此的格格不入。他爱憎分明,特立独行,不拘于世间的一切陈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他有满腹经纶,却屡试不第,成为唐宋八大家中唯一一个没有任何功名的布衣文人。 写作的背景: 庆历六年(1046),苏洵赴京应制举。尽管他才学可为“帝王师”,结果还是落榜了。他对科举、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身上。次年返乡,写了这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时苏轼11岁,苏辙8岁。 说: 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可以 记叙、可以说明,可以议论, 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如 《马说》《爱莲说》。 《名二子说》其实就是谈给两个孩子命名字的道理的文章。 1、两个名字有什么共同点? 2、你所了解的古代的车是怎样的?“轼”和“辙”和古代的车都有什么关系? 提示:都是车字旁,都与 “车”有关。 提示:古代的车是木制的,它由轮、辐、盖、轸等组成,这四项是古代车的主要组成部分。 盖 轸 轼 轮 辐 辙 思考:古人乘车是立乘,如果没有了“轼”和“辙”会怎样? 探究 作者为什么以此来给他的两个儿子命名呢? 《说文》中解释道:“轼,车前也。”苏轼的字“子瞻”,则源于《左传·庄公十年》“登轼而望之”中的“望”,比较符合苏轼少年时踌躇满志的张扬作风。苏洵希望儿子登高望远能有更高远的视界。 另一方面也希望儿子做事能瞻前顾后三思而后行。 苏轼确实有独步天下登高望远的视界和超越百代的才情,却犯了 “不外饰”的官场大忌,他性不忍事,论事激烈,不为世容,每遇不平事,立刻“如蝇在口,吐之为快” 。所以在北宋新旧党争激烈的时代,无论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还是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都排斥他,打击他。甚至入狱,差点被杀头。后被贬到远的不能再远的天涯海角——海南,最后病死在北归途中。 《左传·庄公十年》有“下,视其辙”的句子。苏辙的字“子由”,则带有仿效、依循的意思,说白了就是跟着别人走。苏洵希望儿子能够避祸免灾一生平安。另一方面也希望儿子能够做事洒脱些,由着性子些。 苏轼苏辙俩的性格生来就大不相同,苏轼热情奔放,苏辙沉静恬淡。少年游玩之际,但凡有山可登,有水可浮,苏轼未尝不急急撩起衣裳,率先而行,苏辙却要查看一番后,才不紧不慢地跟上;苏轼如得到一副书画佳作,立刻欢呼雀跃,而苏辙总是淡漠地看着,不甚经意,但跟在哥哥身后读书习字,未尝一日相舍。 苏辙虽然也被卷在纷争的漩涡里,但苏辙的恬淡柔和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护了他,使他避免了更大的灾祸。尽管不像哥哥那样光彩夺目,却也比哥哥少了许多磨难。后来,苏辙在颍川定居,过起了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有一个较宁适的晚年。 苏洵这篇《名二子说》,使我们更加感受到了父母对孩子的良苦用心,就连名字这样的生活细节他们也能煞费苦心,表达无限的希望,对二子进行告诫、勉励,表达了父母关爱子女的一片深情。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