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火柴史话
火柴史话
?
前人有一首吟咏火柴的诗,可作“火柴礼赞”的颂歌而传诸后世:“纤纤寸火药硝黏,引得灯光胜火镰,莫怪焠奴夸利用,缘它工省价还廉!”小小一盒火柴,经过古往今来不少人的时间、金钱和心血,才制成无懈可击、层出不穷的品种,不但安全无毒,而且用途很广,例如“万用火柴”、“水中火柴”、“醉汉火柴”、“雪茄头火柴”、“防水火柴”等,真是无奇不有、无美不备!
虽然时至今日,已有不少人以打火机取代了火柴的地位,但是火柴的优点仍有不少是打火机望尘莫及的,例如:点烟斗时,火柴可以一方面替你烧着烟斗的烟丝,烧剩的火柴枝一方面替你拨或压按烟丝,使之妥贴在烟斗内,或者沟通烟斗的气路。火柴不但价廉,而且不会因为火石或电油匮乏短缺而致不能打火,徒具“打火机”之名而无用;打火机疏于保养和料理也会打不着火,还得改用火柴“代庖”呢!至于火柴的其他用途,还有许多是打火机办不到的,例如用火柴枝或火柴盒砌成精巧的艺术品或玩具;又因火柴成本低廉,世界各国各地都乐于利用火柴作宣传媒介,在火柴盒上印上宣传图文,或将火柴盒改装成设计夺目的形状和悦目的色泽,使人深留印象,广收宣传效果。这种宣传火柴无远不届,更是打火机难与火柴争衡的。世界上更有不少人有搜集火柴盒成癖的,也有不少“世界火柴展览”和“火柴商标展览”等举行,足见火柴仍在日新月异、精益求精地改良。因此,火柴不但是人生必需品,而且是艺术品宣传品,也是商战小武器,艺术家的心血结晶品!
火柴是我国发明的,这也许会引起不少人反对,认为是无稽之谈,是谬论!但细加追溯火柴的沿革史,便会同意“火柴是我国发明的”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
燧人氏见大鸟啄木出火,知道木中藏火,因而创钻木取火之法。直至唐代,仍不废钻木取火,唐杜甫清明诗句有“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之咏,可为佐证矣。
除钻木取火(木燧)外,尚有金燧和敲石火,直至清代同治年间,仍沿用而不替。及至外国传入火柴,才渐废用敲石火法。
金燧就是以金锡为镜,凹其面向日取火,故又名鉴(同鑑,古镜也)。燧,又名阳燧和夫燧。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有一段关于金燧取火的记述:“阳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著物则火发。”今人以凸面玻璃镜(或放大镜)向日照之,则光聚如豆,以易燃物置下面,不久便着火。古代尚未发明制造玻璃术,则采用金镜或铜锡片。
敲石取火,潘越诗有“烦如敲石火”句,《刘勰新论》谓:“人生之短,犹如石火。”可证明在魏晋六朝以至唐代仍是沿用敲石取火方法;名家诗句如柳宗元有“夜发敲火石”句;白居易诗有“深炉敲火煮新茶”句;韩昌黎诗有“牧童敲火牛砺角”句,都可为佐证。敲石取火是以铁片敲石,下承以火绒,火星落于火绒,再以“取灯”(北方称为“发烛”)接引便发焰。火绒是以蕲艾(艾绒)或纸茸,加以硝水揉之使软。所谓“取灯”或“发烛”,都是引火的“原始火柴”,以褪皮麻秸破之断为枚,长五六寸,涂硫磺于枚首,遇火即燃。光绪初年,火柴尚未盛行,人人身边总携带“三件头”的取火工具:“火镰”就是缝皮为包,内藏铁如刃,俗称“打火机”;“火石”,并非今日常用的一种火石,而是一片普通坚硬的石头;“火绒”,就是上述的艾绒或纸茸。尤其是吸旱烟、水烟的人,总是这三件“生火工具”时刻不离身。
“发烛”又名“取灯”,据宋代陶谷《清异录》载:“夜有急,苦作灯之缓;有知者,披杉条,染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遂燃,既神之,呼‘引火奴’。今遂有货者,易名‘火寸’。”
按“引火奴”即齐时的“发烛”,至宋仍沿用此名称;据《懒真子》载:“司马温公(光)乡居,看书至夜分,乃自罨火灭烛而睡,至五更初,公即自起,发烛点灯著述。”又据清代高士奇《天禄识余》载:“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镕硫磺涂木片分许,名曰发烛。”但追溯至再早些的史籍记述,谓南北朝的北周建德六年(关于577年),齐后妃贫老,以发烛为业。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亦有记载:“杭州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镕硫磺涂其锐,名曰发烛。”清代阮葵生《茶余客话》所载甚详:“京师人擘草麻梗为小片,涂硫磺于其末,呼之曰‘取灯’,杭州人有以松木为之者,曰‘发烛’。”由此足见我国古人懂得钻木取火,以至涂硫磺来引火,这都是火柴的滥觞。
过了二百年后,马可波罗把我国人用“火寸”的情形告诉意大利人,由于他不知道采用什么材料制成“火寸”,所以西方人士亦无从仿制。
直至公元1669年,德国汉堡化学家亨利·布纳德发现磷,推想到中国“火寸”的材料可能是磷,可惜他几经试验仍未成功。1680年,英国科学家波义耳继承布纳德的遗志去研究,经过三个月实验,发明了在布上一擦(一划)即可生火的火柴,可惜成本惊人;因为当时的化学原料珍贵逾恒,他的发明品非一般人有能力购用,便“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了!
磷是一种自燃品。1696年时,法国炼金学者布兰特偶然以木筏和砂提炼成功。及至17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