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旱中屹立贵州精神.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大旱中屹立贵州精神

论大旱中屹立的贵州精神   一   清明时节,黔中大地仍未“雨纷纷”。   旱魔,无情地从夏秋肆虐到冬春,央视气象预报云图上那一片让人揪心的赤红,曾久久定格在云贵高原。   在我省抗旱的关键时刻,温家宝总理来了!他深入黔西南州察看旱情、指导救灾,带来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在耳闻目睹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艰苦奋斗、智斗旱魔、绝地逢生的感人事迹后,总理动情地指出:冷洞村的实践彰显了一种“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精神,这就是贵州精神。这种精神比创造的财富还要宝贵、还要长远。无论是抗旱救灾,还是改变贫穷落后面貌,都需要这种精神。   精辟的概括、透彻的揭示!深深地拨动了贵州人的心弦,引起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共鸣,激励和鼓舞着我省人民战胜灾难、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信心和斗志。      二   冷洞村的事迹,只是贵州抗旱救灾的一个缩影。   放眼贵州17.6万平方公里的热土,大灾中巍然屹立的贵州精神,正在喷涌、升腾、激荡。从黔北到黔南,从黔东到黔西,一幕幕众志成城、共御大旱的壮阔场景纷然呈现,一桩桩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先进事迹层出不穷,一个个生动鲜活、平凡而高大的英雄人物卓然挺立。   “绝不能让一个群众没有水喝,也绝不让一个群众没有粮吃!”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定承诺。哪里灾情严重,哪里就有党员干部带领群众日夜奋战、挥汗如雨的身影;哪里情况危急,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火速驰援、奋不顾身的英姿。在大街小巷、在乡村道路、在田间地头,一支支“抗旱轻骑”、“民兵突击队”、“巾帼抗旱服务队”繁忙穿梭,打水井、修水池、截潜流、掏山泉、保苗床……灾区群众不等不靠,奋起自救的脚步从未停止。   我们忘不了那一个个坚守抗争、奋不顾身的救灾英雄:朱昌国,带领群众科学抗旱保住了村民的“钱袋子”;陈小二,为保障供水设备不停转数十天坚守在山壁;毛明举,奋力扑打山林烈焰不幸坠下悬崖;成名尧,为群众运水浇地数月过度劳累倒下;还有谢光学、安作成、何礼强……他们精神的光芒映照出共产党员的本色,让人抑制不住对他们高山仰止般的崇敬。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上下一心,共克时艰。4000万英雄的贵州儿女,用热血、汗水和智慧,用贵州精神谱写了一曲曲抗旱救灾的激情壮歌。      三   精神,是从一个人成长中、一个集体发展中、一个民族传承中凝炼出来,并支撑其不断延续的特有活力。   “精神为主人,形骸为屋舍;主人渐贫穷,屋舍亦颓谢。”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一个民族更不能失掉精神。马拉松比赛临近终点时,精疲力竭的运动员主要靠的是精神支撑跑完赛程;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士气更旺的一方往往获得最后胜利;人类向极限挑战的每一次超越,精神力量都在关键时刻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水奔流,蜿蜒曲折,不遇险滩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越是困难,越需要有斗志;越是艰苦,越需要有韧劲;越是大灾大难,越需要精神支撑。正是因为有了贵州精神,自古至今,面对艰苦的客观条件,贵州儿女从不怨天尤人,下定改天换地创造幸福的决心,凭借自强不息、勇创出路的志气,积跬步而致千里、汇小流而成江河,使这片土地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   任何一种精神现象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必然有其产生的历史与现实根源。拉开历史的长焦与广角,我们不难发现,一代又一代的贵州人树雄心、立壮志、图发展,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在悠悠的岁月长河中,演绎着贵州精神嬗变的轨迹。   在古代恶劣的环境中,奢香夫人不畏艰难,率领各族同胞“伐薪焚石”、“凿山刊木”,开“龙场九驿”,打通了贵州与周边三省连接的驿道;葛镜矢志不渝,倾尽家资三次建桥,立下“桥不成兮镜不死”的豪迈誓言,在贵州建成了与赵州桥媲美的葛镜桥,留下了“义垂千古”的壮举。   在红军转战贵州的长征途中,一桩桩烛照千秋的重大事件发生在这块红土地上,播撒了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的火种,留下了超越时空的宝贵精神财富,提供了汲取不尽的精神动力。   在火热的“三线建设”时期,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加入到贵州儿女的行列,扎根大山、毕生奉献,青丝化白雪,血汗写艰辛,为贵州建起了较先进的工业体系,铸就了宝贵的“三线建设”精神。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贵州人的精神更加高扬。1978年,顶云公社率先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超前的探索生发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顶云精神;上世纪八十年代,胡锦涛同志倡导建立毕节试验区、安顺试验区,在20多年的不懈探索中,孕育了“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试验区精神;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大关人劈石造田、改造山河,催生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韧不拔、苦干巧干”的大关精神;在2008年抗击历史罕见的雪凝灾害中,全省上下形成了“牢记宗旨、一心为民,众志成城、克难攻坚,忠于职守、甘于奉献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