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6年9月10日 课件在胡立成老师提供课件的基础上局部修改而成,谨此致谢!广州市第47中学heguoji 古诗文考点(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07年新课程高考语文考纲规定掌握的文言虚词: 而 何 乎 于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则 者 之 与 以 难点:“以”用来表示原因,译作“因为”或“由于”时,有的是介词,有的是连词,较难辨别。例句: ①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耶? 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①句中的“以”用在单句中,是表原因的介词,和“一璧之故”组成介宾短语作“欺”的状语。 ②句中的“以”用在复句中,和“不知忠臣之分”组成表示原因的分句,“以”和后一分句的“故”相关联,“以”是表原因的连词。 介词位居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前,连词位居词语与词语、句子与句子之间。 “以”作连词时,连接前后结构相似的两项,表示并列关系,修饰关系,还是目的关系,也较难辨别。例句: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该句译为“我与其他四人举着火把进去”,“拥火”是“入”的方式,作状语,因此是修饰关系。 ②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该句译为“募集钱财来送他起程”表示目的关系。 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该句译为“平坦又近便,游人就多”,“以”译为“又”,连接两个形容词,是并列关系 ④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五人墓碑记》) 该句译为“呼喊着中丞的名字骂他,谈笑着死去了。” “谈笑”表明“死”的状态,表示修饰关系。 ⑤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该句译为“每个人都严肃地站着听”,“竦立”是“听”的状语,表示修饰关系。 而 难点:“而”字用作连词,连接先后结构相似的两项,是并列关系、递进关系、修饰关系还是顺承关系,是较难分辨。例句: ①空中而多窍。 ②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 ④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空中而多窍。”句“而”连接的“空中”和“多窍”不分主次、先后,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大石)中间是空的,上面有很多窟窿”。 “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句“而”后面的一项有进一层的意思,是递进关系,译为“国家形势险要而且百姓归附”。 “履至尊而制六合。”句“而”连接的两项时间一先一后,表示承接关系。译为“登上最尊贵的帝位来统治天下”。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句“而”连接“立”和“饮”两个动词,“立”前的“起”是“起身”的意思,“立而饮之”应当译作“站着喝下了酒”,“立”是动词作状语,是“饮”的行为方式,因此,表示修饰关系。 焉 难点: “焉”用在句末作代词,语气助词或兼词时,有时会混淆。例句: ①吴之民方痛心焉。 (《五人墓碑记》) ②六艺从此缺焉。 (《史记·儒林列传》) ③青麻头伏焉。 (《促织》) 三句中的“焉”都用在句末,且都用在动词后,用法是否相同?要根据具体语境判别。 “吴之民方痛心焉。”句译为“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 “焉”是“痛恨”的宾语,因此“焉”是代词,相当于“之”。如果作语气助词讲,“痛恨”就少了宾语,句子结构不完整。如果作兼词讲,更讲不通。 “六艺从此缺焉。”句“缺”的内容应该是“六艺”,“缺”不需要带宾语,因此,“焉”是陈述语气词。 “青麻头伏焉。”句译为“青麻头伏在那里”。 “焉”用在动词“伏”的后面充当补语,指出动词所涉及的处所。“焉”相当于“于此”,是兼词,如果不作兼词讲,那么句子结构就不完整。 与 难点:与连接的前后两项同为人名或人称代词时,“与”究竟是连词,还是介词,较难辨别。例句: ①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祭十二郎文》) ②姜维与邓艾争险,不克。(《三国志·邓艾传》) 可用下列方法辨别。 一看“与”前后两项是否同作一个句子成分,同作一个成分的就是连词,不能同作一个成分的就是介词。①句中“吾与汝”都作主语,是连词。②句中姜维是主语,“与”介出“争险”的对象,“与”是介词,“与邓艾”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 二看“与”前后两项是否可以对调,能对调的,则是连词,不能对调的则是介词。显然,①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