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课件》初中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_9.pptVIP

《古诗三首课件》初中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_9.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诗三首课件》初中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_9

解题 陶渊明与酒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这篇文章是酒后所做吗? 《饮酒》诗共20首,非一时之作。诗人在这一组诗的原序中说:“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思考: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请你谈谈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 淡泊名利 直爽率真 向往田园 洁身自好 独善其身 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 陶潜《挽歌》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 * 饮酒 ——陶渊明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公田悉令吏种秫(shú)稻。妻子固请种粳(?jīng) ,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潜素真率,郡守候潜,酒熟,取头上葛巾漉(lù)酒,毕,还复著之。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 性格: 爱好: 喜爱的花卉: 理想生活: 陶渊明个人档案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 “嗜酒” “晋陶渊明独爱菊” 世外桃源 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二十九岁以前家居时期,“猛志逸四海”,有“大济于苍生”之志。 二十九到四十一岁或仕或隐时期“一心处两端”? 四十一岁辞彭泽令隐居躬耕时期,当他在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陶渊明 朗读诗歌,初步感悟意境。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在人群聚居的地方建造房屋,但并没有(感觉到)车马的喧闹声. 问自己为什么能这样,心境高远,所居之处就感到很僻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东篱下采菊,无意间抬头看见了美丽的南山. 傍晚时分南山蒸腾着美丽的山气,飞鸟相伴飞回家. 其中有高远的意境,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研读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功名利禄。 这句话饱含对作者对人境喧闹和官场仕途的厌恶之情 研读 2、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的心境相映衬,准确生动的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就失去了一种意趣。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论诗》 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望”。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采菊”是俯,“见南山”是仰,俯仰之间,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合,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情怀。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经典著作《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 研读 3、作者写到了自然界中的那些景物?“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些景物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 “此”指远离官场尘嚣,悠然自得地隐居。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 “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人生真谛,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888118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