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对特殊教育的影响.doc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对特殊教育的影响.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对特殊教育的影响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特殊教育的影响 教育科学学院 09特教 18号 李秋惠 陈鹤琴(1892-1982)从致力于中国儿童教育科学化和民主化角度出发看待特殊教育,是站在中国儿童教育发展高度将幼稚教育、国民教育和特殊教育并列为儿童教育的第一人;他充分认识到发展特殊教育对社会进步的价值,积极呼吁社会关注特殊儿童教育和发展。他筹创上海特殊儿童辅导院的实践活动和关于特殊儿童教育的理论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通过对陈鹤琴的特殊教育观、教师观及教学与课程思想探究他以及他的思想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影响。 陈鹤琴于1934年7月至1935年3月间出席了国际幼儿教育会议,并到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丹麦、前苏联、波兰、奥地利、意大利和瑞士等11国进行了教育考察后,于1935年8月10日在《对于儿童年实施后的宏愿》中提出:“愿全国盲哑及其他残废儿童,都能享受到特殊教育,尽量地发展他天赋的才能,成为社会上有用的分子,同时使他们本身能够享受到人类应有的幸福。”这标志着我国教育研究者将研究对象从健康儿童转向特殊儿童,这是教育民主化和人类进步的体现。 1 陈鹤琴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陈鹤琴师从杜威(John Dewey,1895-1952),留美期间受到蒙台梭利思想和精神熏陶。正如陈鹤琴在《幼稚教育》中所言:“她专心于低能儿童的教育,深信医药可以做先天有缺陷的儿童的药石,这是她成为大教育家的最重要之点。…她每日从早上8时起到晚上7时是教儿童的,灯下整理记录、研究问题、想新方法,这样的苦心毅力,实在可以做我们研究教育的榜样。”由此可知,蒙台梭利的人格魅力对陈鹤琴从事特殊教育研究具有深远影响。 1.1 陈鹤琴受中国传统“仁爱”精神和西方科学“求真”意识的交互熏染 陈鹤琴对中国儒家伦理哲学有深刻的理会。其父极为严格,严守父子之道;私塾教师对其传授孝悌忠信、热情友爱、修身慎行等伦理观念,幼年遭遇父亲去世和家道中落,而母亲对生活具有坚定的信念;这使陈鹤琴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激发了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童年的生活经历使其极度同情弱者。正如他所言:“我因为小时候受了这种严厉的教训,起了反应,所以我用慈爱的方法来教你们。”3 陈鹤琴在霍布金斯大学求学期间,从校训“真理能使你自由”中得到启发,他认为要得到政治上的、道德上的、学术上的、身体上的自由,非先得到真理不可,这里的“真理”是指科学知识;这种启发使他摆脱了宗教束缚,在学习中萌发了辨证唯物主义意识。回国后,陈鹤琴用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待儿童和教育,并站在拯救中国和热爱儿童的高度,将教育研究对象从普通儿童拓展到特殊儿童,借鉴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去研究特殊儿童心理与普通儿童的差异,为他们提供满足其需要的教育。 1.2 特殊儿童心理发展观 陈鹤琴从慈爱幼小的儿童观出发,充分尊重儿童,理解儿童。他认为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不同,儿童期不仅作为成人的预备,也是发展其能力的重要时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儿童的心理特点表现为好动、好模仿、好奇和好游戏。我们应尊重儿童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并认识到儿童的好动心是儿童发展的利器,激发儿童去充分接触万事万物;儿童的模仿心要求教育者注意自己的言行,引导儿童鉴别是非善恶,达到“择其善者而从之,择不善者而改之”。好奇心的教育价值是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而游戏心是一种自然的、兴趣的、活泼的运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陈鹤琴针对许多人只关心儿童是否生病而不注意儿童心理健康的现象,呼吁应关注和研究儿童行为异常的心理问题。他认为只有关注儿童行为异常的心理与儿童身体健康有机结合,才是科学研究;只有关注特殊儿童心理的教育才是科学的教育。特殊教育不仅要关注他们的身体缺陷,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他十分重视对耳聋、口吃和低能儿童的心理研究。鉴于当时国内对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鲜有研究的现状,他查阅并编译了国外学者对耳聋和口吃儿童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吸收为自己对这两类儿童心理特点的实践认识。陈鹤琴在蒙台梭利思想影响下,对于低能儿童的心理进行了全面深入研究。 2 特殊教育观 陈鹤琴从维护儿童平等受教育权的角度出发,要求社会有义务为他们提供受教育的环境。他在特殊教育实践中认识到,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并无两样,只是前者比后者发展迟缓,通过教育可以改变特殊儿童状况。 陈鹤琴从社会进步和儿童自身需要的角度去阐明特殊教育的价值。他明确指出,即使是残废的盲童、聋童、肢残儿童,经过专门教育后也完全有可能成为有用之人,他以自己的所见所闻证明残疾儿童是可教的。“要知道特殊儿童没有享受教育的机会,就等于使国家多了大量废人,这对国家是何等大的损失?反过来说,如果给他们以特殊教育,他们就可以好好地发展,而增加了极大的力量。”期望残疾儿童“都能享受到特殊教育,尽量地发展他天赋的才能,成为社会上有用的分子,同时使他们本身享受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