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民国报刊广告中的男权意识——以《良友》画报为例
论民国报刊广告中的男权意识——以《良友》画报为例-新闻学
论民国报刊广告中的男权意识——以《良友》画报为例
王 婷
【摘 要】尽管相对于民国之前的中国社会而言,女性的自主权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报刊广告中有着不少的现代女性形象,但是整个社会中最认可的女人的职位是家庭妇女。广告对男女性形象表达方式不同,对男女性价值的认同不对等,都是男权意识在报刊广告中的体现。
关键词 《良友》 女性主义 男权意识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开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各种形式的广告逐渐兴起,中国广告业崭露头角。这一阶段出现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公司、广告媒体、第一个广告行业组织和第一个广告自律文件,而且还有大量成熟运作的广告实践活动。①
“报刊是研究历史的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报刊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 是思想史、经济史、文化史及新闻出版史极其珍贵的原始资料。”报刊广告所蕴含的珍贵的史料价值也早已得到学界的公认。诚如戈公振所说:“广告为商业发展之史乘, 亦即文化进步之记录。”③报刊广告作为当时最重要的广告方式,它对那一时期人们的思想、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此同时,它也深受当时人们的思想行为的影响。
1926年2月,《良友》画报创刊,一炮打响。1945年10月,《良友》停刊,20年间,以八开本刊行,共出172期。当年凡是有华侨居住的地方都有《良友》,《良友》画报有着“良友读者遍天下”的美名,可以称得上,无人不读、无处不在。④在当时社会中,《良友》画报有着独特的地位与影响。
一、男、女性不同的广告形象
《良友》画报中最明显的广告莫过于香烟广告,这些香烟广告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男人作为广告形象,另一类是以女人作为广告形象。
第一类广告中的男性有着明显的西化特征——坚挺的鼻子、深陷的眼窝、卷曲的短发,广告内容是其在吸烟,通过这些塑造出坚毅、果断的硬汉形象,这类硬汉的形象在当时无疑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广告通过着这类硬汉形象寓意吸烟会让男人显得更具男子汉魅力。民国时期,中国处在西学东渐与战乱的时代。如果一个社会认为战争需要大量男子,这个社会就主张全部男孩该具备勇敢、好斗的气质。因此,广告中的这类硬汉形象是人们心目中认可的男性形象。
而第二类广告为某个年轻的女性手上手持香烟或正在吸烟的场景,无论其中女人衣着古典或现代,但她们却具有类似的特征,那就是年轻、漂亮,她们的相貌姣好、身材性感、姿态迷人、衣着时尚,这也符合人们认可的女性形象。
此外,《良友》画报广告中的老年男性大都为老而健的形象,而老年女性则是体弱多病。在人寿保险类的广告中,除了一则是两位老年的夫妇,其余都是一名精神矍铄的老年男性。就拿这两类男女广告形象而言,男性的形象让人觉得可靠、值得信赖,能够有所为;而女性的形象年轻漂亮、温柔美丽,给人视觉上的享受,但并没有其他更多的作用,说明在人们心中女性依旧扮演着依附者的角色。
在《良友》画报1926年孙中山先生纪念特刊中有一则“还而身健脑补药片”广告,广告中一个体格健硕的男子,旁边配着“伟人的资格”五个大字。在同一期的药品广告中,有一则治理女性身体疾病的药物“乌鸡白凤丸”的广告,广告中是一个身量苗条,纤瘦高挑的女性,而这类形象则是当时社会中理想的女性形象。相对于前面体格健硕的男性形象,药品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倾向于纤瘦苗条。很明显,男人比女人强壮,比女人有力气,男人能够统治女人。
除了将女性认定为是柔弱无力的,男性是强大健壮的,广告中还总是隐隐地表达着女人需要依附于男人而活,女人比男人更好控制。
第一期《良友》画报上的一则永安人寿保险公司广告,描绘了一名老妇人,在丈夫去世后,独自守着空房的情境。广告语这样描写:“君虽舍君妻而长逝,亦知今日君妻,尚赖君保寿之资安居饱暖乎。”女性老年生活的保障,不是自己年轻时积攒的积蓄,而是丈夫所购保险理赔款项。女性的依附者身份显而易见。
《良友》画报孙中山先生纪念特刊中有则关于“催眠术”的广告,文字周围配上一幅闭着眼睛被催眠打扮入时的年轻少妇的图片。明明此催眠医疗手段治疗疾病是不分男女的,但是偏偏用女人被催眠的形象作广告。因为广告商认为用女人被催眠更加具有说服力,社会上的一般观点都认为女人相对男人而言更容易被控制。
这些广告通过对男性与女性的形象不同的表现,反映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对男女性价值的不同判断:男性是强大值得依附的,女性是柔弱需要依附的。
二、女性的宿命:贤妻良母与花瓶
正如前文所言,广告隐隐透出的男权意识中将女人设置成依附男人,男性处在支配的地位、女性处在附庸的位置。支配者通常根据自己的设定,指定附庸者担任若干“合适”的角色。人们对于女性的定位依旧是传统思想中的贤妻良母、红袖添香,作为男人生活的装饰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