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节偏离预先目标的课堂教学
一节偏离预先设计的课堂教学及其反思
江苏省高邮第一中学 周小静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上完之后,我准备安排一节双曲线的习题课,课前精心地准备了几道例题,打算先从图象与方程角度,对双曲线进行刻画,再从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方面,对双曲线进行探讨。然而,在组织实施时,却因一位学生对一道例题的小结,而打乱了事先的计划,由此也引发了我对这一节课的思考。
一、课堂实录
回顾了基础知识后,展示了一道例题:已知双曲线,过点P(1,1)能否作一条直线与双曲线交于A,B两点,使P为线段AB的中点?思路分析后,由两位学生板书过程。
【学生1】(点差法)设,则由两式相减得,易知,从而得,得直线方程:,故存在直线与双曲线交于A,B两点,使P为线段AB的中点。
【学生2】(方程组法)可知,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时,不满足题意,故可设直线方程为,设,联立
(记为*)
得,故存在。
看到两位学生的板书中出现的没有考虑到判别式而出现的漏洞,我心中暗自窃喜(这正中我备课时设计的陷阱),于是:
请学生3对这两位同学的解法进行评价,学生3指出应对判别式进行检验:当时方程(*)中,故方程无实根,所以满足条件的直线不存在。一切均在我的预期之中,按我的习惯,要由学生对这道题进行例题小结(平时数学课上,我将学生分成9个学习小组,每小组6人左右,由一名学习小组长负责),一个学习小组代表发言:在处理与弦中点相关的问题时,点差法要比方程组法用来方便一些,我们在做题时,要优化方法的选择,但考虑问题要全面,不可漏掉对判别式的检验。但我认为这两种方法均不如我们小组的解法(语出惊人),设A(x,y),则B(2- x,2- y),代入双曲线方程,两式相减可得:,再检验,可得此直线方程为增解,故不存在,但为什么这两个方程相减就是,我们小组还没弄明白。这出乎我事先的计划,于是我与学生一道分析了这种解法的道理所在,在获得解决后,我作了点评:同学们,我们要多向这个学习小组学习,学习他们对问题解决,不浅尝辄止,努力寻求一题多解的优秀品质。
就在我准备进入下一道例题教学时,又一位学生突然举手:我们小组认为,这道例题,还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对此颇感兴趣,纷纷要求他说说想法。在这种情况下,我决定改变原先的教学设计,顺应学生的思路,还课堂主动权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觉得:我的课堂,我做主!
师生共同建构,给出开放性问题:已知双曲线与点P(1,1),请你结合上述两个信息,再给出一定的条件,编制出适当的问题。
【学生4】由判别式,我们可联想到:过点P作直线,其斜率在何范围内变化时,直线与双曲线有两个不同的共同点?有一个公共点?没有公共点?
学生的这种想法,很是自然,我当时给予肯定,同时和同学们一起分析了解题思路,之后,又有一学生提出:我们可进一步研究,何时直线与双曲线的左支有两个公共点(将问题进一步推进),师生共同分析:满足条件
即可,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图象的角度,给出解答。
【学生5】我想到,既然直线与双曲线相交了,就有相交弦的长度,我的问题是:如果过P的直线被双曲线截得的弦长为8,求直线方程。解决方案为利用弦长公式求解。
【学生6】我在思考,原题中,虽然以P为中点时直线不存在,然而被双曲线截得的弦的中点总存在吧!所以我的问题是:若过点P的直线与双曲线交于A、B两点,求线段AB中点M的轨迹方程?我还没有想好解决方案。
学生的这个问题,在前面的教学中,还没有涉及到,但是学生能提出,还是相当不容易的,于是我与他们一道作了探讨,使问题获得解决,问题从学生中来,学生们听得异常投入。
【学生7】他们提出都是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的问题,而我的问题是:在双曲线上找一点M,使其到点P的距离最小?
这样一来,跳出了位置关系,另辟他径,进入一种新的研究领域,我问他是怎样想到的?他说:在椭圆中,曾经做到过样一道题目:求椭圆上点到点(0,2)的最大距离。学生们对他的这种迁移、类比的能力很是佩服。用几何画板可直观地看出以P为圆心的一动圆与双曲线右支相切时,切点到点P距离最小,但在用代数方法处理时,遇到麻烦:设双曲线上点动,则,消元后得,对这个表达式的处理,超出了新课程标准中的能力要求,在山重水复之时,我作了及时的调控,引导学生:能否将点P的位置调整一下,简化运算量?有学生联想到可将P点置于坐标轴上,如调整为点,这样一来,从图象直观得出:当M在双曲线右顶点时,MP最小,学生们觉得这个问题不具有挑战性,于是我再一次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作用,与他们一起再次将其改编为:
已知点P(t,0),点M为双曲线上动点,当MP取最小值时,点M恰好为双曲线的右顶点,求实数t的取值范围?
分析:设,则
,,转化为二次函数问题,利用讨论对称轴与区间的关系,可得满足条件的t的范围为:。在师生的共同合作下,问题得到解决,学生们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沙龙主持课件.pptx VIP
- 一元微积分A函数的微分 微分的计算和应用-精品·公开课件.ppt VIP
- 2025年TOD模式在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居住社区建设研究.docx VIP
- 《我的鞋带我会系》小学一年级劳动教育PPT课件.ppt VIP
- 第10课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导学案.doc VIP
- 金蝶云星瀚初级实施交付.pptx VIP
- 船舶行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CBT4501-2019.pdf VIP
- 兄弟 DCP-7080 7080D 7180DN MFC7380 7480D 7880DN 维修手册.pdf VIP
- 椭圆 大单元教学设计【高中数学人教】.docx VIP
-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 《望洞庭》 教学PPT课件.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