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本初中七年级下-第1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课件1-(共38张).ppt

人教部编本初中七年级下-第1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课件1-(共38张).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答案】①详写“劝学”“论议”,而略写“就学” “结友”。②正面描写“劝学”经过,“论议”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描写吕蒙才略的长进,突出重点。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可感受到三人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难点探究】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学必有得 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劝因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法 经常读书,大有所益→作用 孙权 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 叹学 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拜蒙母,结友而别 印证 变化 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就学,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 1.记事简练,剪裁精当。 全文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就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的。这样安排既节省了笔墨,又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2.正面记言,侧面烘托及对比。 本文的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个人物说话时各自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章除正面描写人物对话以表现人物性格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如吕蒙读书的功效正是通过鲁肃的话展现出来的,鲁肃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鲁肃话中的“非复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 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劝学名言: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3.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朱熹 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5.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 6.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杜甫 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8.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孔子 1.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 ——《吕氏春秋?孟夏纪》 【译文】善于学习的人,能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因此善于吸取众人长处的人便能得到天下。 2.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 ——刘向《说苑》 【译文】人们都知道用食物解决饥饿,不知道用学问治好愚昧。因此本性良好的人在年幼时,一定要在学问上勤学苦练,用来修养他的本性。 文言文 孙权劝学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孙权劝学》,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 (难点) 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体会人物在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文中人物刻苦治学的精神,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 (重点) (重点) (重点)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实行新政时,司马光竭力反对,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 晚年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死后追封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自幼嗜学,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大破曹军,不久周瑜病死。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重臣,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了曹、刘、孙三足鼎立的局面。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清代学者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资治通鉴》及相关评论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它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毛泽东自称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

文档评论(0)

moon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