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西朔州有什么特产
山西朔州有什么特产
1、 油果子
早在清代已是走俏的外销特产之一,滚糖、罩蜜、夹心、包馅、擦酥、渗糖品种多样,美味
可口,益气胃,享誉四邻,是老少皆宜的佳品。
2、 应县紫皮蒜
应县紫皮蒜:产于恒山脚下应县小石口一带,蒜皮紫红,头肥瓣大,辛辣味浓,外皮松而内
瓣衣紧。如果把紫皮蒜放在大马车轮胎下轧过去,就会看到一种奇怪现象,蒜头在轮胎刚碰
着的时候,只听“啪”的一声,便分成数瓣向两侧飞射出去,决不象一般蒜被压碎。紫皮蒜
做的蒜泥和一般蒜的蒜泥不同,一般蒜泥隔夜变色变味,而应县紫皮蒜泥却可以放二、三天,
色味如初不变。
紫皮蒜品质优良,每到秋季上市,人们便争相购买,或编成大挂吊在屋檐头,或携带它乡赠
送亲友。
如今的应县紫皮蒜,已成为出口的土特产品。当地谚语说:“应县紫皮蒜,马车轧不烂”,就
是形容它的品质高超。
3、荞麦。
近年来,随着农民市场经济观念的增强,荞麦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大。含硒量居全国首位的平
鲁红山荞麦,千粒重 38.8 克,硒含量0.73mg/g,深受日本和东南亚国家青睐,多次入选国
宴。荞麦是原产于我国北方的古老作物。由于它生育期限短,春、夏、秋三季都可以播种,
逢灾年用荞麦补种、改种都可获得一定购收成,是较为理想的救灾、备荒作物。 荞麦是双
子叶植物,在植物学分类上属于蓼科,与单子叶、禾本科的小麦、大麦等麦类作物亲缘较远,
在常见大田作物中几乎没什么近亲,在很多方面也都表现得别具特色。栽培荞麦有四个种,
它们分别是甜荞、苦荞、翅荞和米 荞麦。甜荞又称普通荞麦,其花中有蜜腺,能散发香味,
引诱昆虫,异花授粉;苦荞又称鞑靼荞麦,花器小,无香味,自花授粉,人工杂交极难成功;
至于翅荞和米荞则是由于其所结瘦果棱薄呈翼状或是瘦果两棱之间饱满欲裂,易露出果 内
的“米”而得名。总之,无论哪种荞麦,它们所结的种子都 有一坚硬的外壳并且是三棱型
的瘦果,这在其它作物中极为少见。
4、面塑
也称“面人”,是平鲁县的工艺品。用白面粉捏成各种禽兽、果品或各种人物形象,蒸熟再
进行彩绘。面塑细致精巧,形体生动,常当作吉祥物品供人欣赏馈赠亲友。
5、三鲜南炒面
三鲜南炒面,是榆次的一种高档面食。制作时,由于先用面萝炒面一次,海参、鱿鱼、玉
本资料由王铁匠保健球编辑整理
兰片又需烩一次,故又谓之“两出瓢”。
三鲜南炒面为民国初年榆次县前街“双盛圆”饭馆的高厨“计蛮”师傅所创,作工精细,工
艺独特。
三鲜南炒面的制作方法如下:[原料]精粉、食油、海参、鱿鱼、玉兰片、各种辅料调味。
[工艺]将白面团用手拉成龙须面,下油锅炸,呈金黄色后,取出装盘,上笼蒸几分钟,
再上瓢炒,再装另盘,然后将玉兰片、海参、鱿鱼上瓢烩,出瓢后浇在面上即可食用。饮食
界谓之“两出瓢”,此面肥而不腻,味道鲜美。
[特色]酥软可口,色鲜味美。
6、应州牛腰
雁门关外的应县城内,不仅有一座驰名中外的应州木塔,而且还有一种名叫牛腰的传统
食品,颇负盛名。
应县在唐五代以后一度成为北方的经济、军事重镇,辽金时期属西京道,经济十分繁荣。后
几经战乱,逐年荒凉凋敝。但到清代中期,这里经济又有了起色。当时应县是北方省区佛教
徒到佛教圣地五台山朝圣的必经之地,且过往游客、商人甚多。起初当地有麻花、黄糕、面
饼几样食品,饭馆生意十分清淡。当时应县城内有个叫于义的饭店掌柜,因生意不景气,非
常着急。一天他做面饼时,由于心不在焉,不慎把半碗糖稀碰翻在面案上,他急中生智,忙
把白面和糖稀和起来,做成了面团,但和起来,无法蒸,也不好烤。他便试着捏成小饼放入
炸麻花的油锅里炸制,捞出一吃,味道甜润,越嚼越香,而且颜色很象煮熟的牛腰。于是他
试着又做成牛腰形状,一起炸好,端给客人们品尝,立刻受到人们的好评。从此于义就专门
做起了这种食品,他的饭铺也就因此兴旺起来,其技艺也代代相传至今。
1900 年农历 8 月,应州知府得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住在怀仁城里,特地把牛腰贡给他
们品尝,受到好评,慈禧还真以为是牛腰呢!民国初年,制作牛腰得技艺又传到于自林先生
手里,内蒙、河北、太原客人到了应县。至今仍然以一尝应县牛腰为快。
7、油糕
油糕,主要以黄米面(即软黍米面)为皮,以糖料或枣泥、豆沙为馅,经油炸制的一种
节日食品。
8、莜面栲栳
莜面的营养价值极高,其脂肪含量是小麦、大米、高粱、荞麦、黄米这六种粮食的6倍,
释放的热量等同猪肉或肥牛。
莜面栲栳栳的制做工序非常严格,和面一般是由体力较好的小伙子负责,加以烧开的水,
用擀面棍搅拌成面团,必须趁热将其揉精。接下来的活就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