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比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比较

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比较 一个地域文化的形成,是随着其历史发展而慢慢沉淀下来的。香港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东汉。1995年发现的李郑屋古墓,可以证明早在两千多年前,香港便已有人居住。唐朝时候,青山(屯门)一带,已有很多中国人居住,当时的青山,是一处颇为繁盛的港埠。并有唐朝驻军,保卫珠江的入口,外国来的船支,必须经过青山,才可转去广州。宋朝时,一位官员邓符协被派到广东做官,经过青山,很喜欢此地,于是,在任满后,和家属定居于锦田山谷,建立了一个村落,称为“北围”。他的子孙后来又建立了“吉庆围”。清朝时候,清兵1662年派兵到现在的新界,并命令乡民留辫。香港在清朝时,一直在对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为,香港在地理上与广州唇齿相依,而广州是清朝对外开放的唯一商埠。 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一衣带水,但这期间大体上稍落后与内地,与内地文化的相似点主要体现在宗族文化上,宗族在中国历史上处于重要的地位。它是历时最久的、几乎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并存的社会群体,还是古老的合法民间组织。它的文化——家族文化及与之密不可分的家庭文化,又是可能具有普世性的文化资源。从香港宗族的组成状况、分布空间、它的兴衰历史,到民间宗族的建设、宗祠、家塾、祖坟、规范与祖训;宗族的活动、祭祖、修谱;族人间的人际关系;宗族与村落关系;宗族与国家的关系,等等,这些方面至今都可以寻觅到历史上的痕迹。中国民众秉承的观念:哪里有他的宗词,哪里就有他的精神寄托。乡村和小镇是祖庙祖坟所在地,也成为宗族文化的发源地,是民风习俗的温床,是真正的家,真正的归宿,真正的安全所在。所以中国向来的传统是“小难避城,大难避乡”。 在教育方面,香港自大族迁入以后,为提升宗族在社会上的地位及统治权力,开始兴办教育.最早为北宋邓族创办的力瀛书院. 孔教教义(儒家思想)是以孔子的教诲为基础。孔子是中国古代圣贤、思想家和教育家,宣扬一套以人际关系为本的道德标准,强调传统和礼制的重要。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历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影响深远,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孔教的主要节日是农历八月廿七日或新历九月廿八日的孔诞,香港的孔教徒都会参与教育工作,兴办多所学校,以弘扬孔子的思想。宗教方面,佛教和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在香港有超过600所庙宇,一如其他地区,以同时信仰佛教及道教者最多,占香港人口八成以上。 香港开阜之前,地区内的文化中心是。其后香港成为的殖民地,虽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可是华人社会中大部份中华传统文化及价值观得以保留下来。较著名的例子例如在英治初期,华人如有纠纷,一般会到上环文武庙前“斩鸡头,烧黄纸”宣誓,而非英式的在法庭宣誓。此外,不少中国民间风俗,如太平清醮、盂兰胜会等,也在华人社会间无间断地保存下来。英治初期西方文化对香港的影响仅限于西方人士,但随着20世纪开始香港的华人地位不断提高,西方文化便逐渐影响华人社会。二战后经济起飞,西方文化进一步提高其影响力,例如赛马、足球及西式下午茶等也得以在华人社会普及。 1949年中国大陆政权易手,大量大陆难民及资本家来港避难,使香港原以的广东文化为主的中华文化受到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因中共政府的政策影响,华南地区内的文化中心亦由广州转移到香港。其粤语文化至今仍对华南、东南亚以至世界各地的粤语社群产生了主导性的影响,例如以粤语流行曲为主的香港流行音乐曾经影响大中华地区,培育出多名国际知名歌星,而以粤语为主的香港电影也一度雄霸东亚,培育出李小龙和成龙等国际知名影星,更被誉为“东方好莱坞”五六十年代是欧西及国语歌曲流行的年代,相对较为保守的星马仍以粤语歌曲为主,部分流入香港市场,在当时工厂女工间大行其道,当时著名的星马歌手有郑锦昌与丽莎。自1970年代起,香港普及化的粤语流行曲是由许冠杰开创的。他把广东话的歌词填入西方流行乐曲(尤其是猫王)。1990年代之前,香港流行音乐歌手并不重视国语流行音乐,在这之前香港的国语流行歌曲大多是来自其它大中华地区,直至1990年代开始后,以张学友为代表的四大天王开始进入台湾,新加坡以及中国大陆市场,尝试国语流行音乐的表演。这其中最为成功的亦是张学友,他的国语唱片《吻别》、《真爱新曲+精选》等均在海外获得极大的成功,亦取得了创纪录的销量,令其登上高峰。在这个期间,其它的四大天王成员譬如刘德华亦在中国大陆的国语歌曲方面取得成功。“一国两制”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播。第三个特点:在整体发展上,香港人才注重国际化,在华语乐坛乃至全世界树立中国音乐人阳光形象。 总体来讲,香港文化与内地文化,一衣带水,但在19世纪中后期两者之间的差异逐步拉大,随着改革开放和新世纪的到来。二者之间取长补短,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