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年广东高考理综化学试题谈对化学教学思考.docVIP

从2011年广东高考理综化学试题谈对化学教学思考.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2011年广东高考理综化学试题谈对化学教学思考

从2011年广东高考理综化学试题谈对化学教学的思考   摘要:以2011年广东高考理综化学试题为例,分析了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建立化学解题思路、准确把握知识内涵、养成学习整理习惯、自主建构新的知识以及掌握联想与假说、比较与归纳、演绎与类推等化学思维方法。   关键词:2011年广东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11-0047-04 中图分类号:G424.74 文献标识码:B   2011年高考的铅华已经散尽,剩下了心中沉积下来的思考。我们要对高考试题进行认真研习,把其间的启发贯彻到学习中去,保证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指引,力争学习效益的最大化,不断提高学习的质量。   1引导学生建立化学解题思路   建立正确的化学解题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我们要知道,每一道试题的设计都有着严密的结构,无论是从题设到问题,还是问题与问题之间,都存在密切的逻辑和关联。也就是说,一道题就是一篇小文章,有顺序和层次,有发生和发展,有逻辑和整体,有目的和意图,没有无故生长出来的多余的部分。所以,要认真读题和审题,领会试题中每一个细节的目的和意图,包括要求、条件、数据、图表及题注等,从这些细节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这里仅以试题中括号内的题注为例,分析读题、审题在解题中的重要意义。   例1第32题:由熔盐电解法获得的粗铝含有一定量的金属钠和氢气这些杂质可采用吹气精炼法除去,产生的尾气经处理后可用钢材镀铝。工艺流程如下:      (注:NaCl熔点为801℃;A1Cl3在181℃升华)   分析:“NaCl熔点为801℃;AlCl3在181℃升华”就是题注,涉及物质的熔点和沸点,与高温“除渣”和尾气“冷凝”有关。其中,“NaCl熔点为801℃”隐含着金属钠在700℃时与C12反应生成NaCI,以“渣”除去;“AlCl3在181℃升华”隐含着尾气冷凝后分离得到的B为AlCl3,170℃时以熔融盐的形态发生电镀反应。有了这样的认识和理解,工艺流程每一个环节的原理就清楚了,接下来问题解决的思路也就有To   例2第33题:假设试剂由大量Ba(OH)2?8H2O和少量BaCO3组成,设计试验方案,进行成分检验,在答题卡上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不考虑结晶水的检验;室温时BaCO3饱和溶液的pH=9.6)   限选试剂及仪器:稀盐酸、稀硫酸、NaOH溶液、澄清石灰水、pH计、烧杯、试管、带塞导气管、滴管。      分析:“不考虑结晶水的检验;室温时BaCO3饱和溶液的pH=9.6”也是题注,与物质检验方案的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不考虑结晶水的检验”隐含Ba(OH)2?8H2O可以通过Ba(OH)2得到检验;“室温时BaCOz饱和溶液的pH=9.6”隐含可以通过溶液的pH9.6来检验Ba(OH)2。联系限选试剂,就不难得出“步骤4”设计的目的和意图,解题思路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2引导学生准确把握知识内涵   只有准确把握好知识内涵,才能综合运用好知识。通过研究试题,可以让我们理解知识的要求,习得知识内在的原理和方法,准确把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不要受“考什么,教什么”的影响,也不要只停留在表面去认识知识,更不要不进行加工和处理去理解知识。而要对知识进行深层次发掘,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课堂教学是从吃透教材开始的,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对知识要求的理解,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好考试。下面以今年高考试题为例,探讨把握知识内涵的重要性。   例3第8题:能在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   )A.H+、I-、NO3-、SiO32- B.Ag+、Fe3+、Cl-、SO42-C.K+、SO42-、Cu2+、NO3- D.NH4+、OH-、Cl-、HCO3-   分析:离子能否共存关键在于离子能否发生反应,教材中对离子反应判断的依据是能否生成水、气体或沉淀,但那是针对复分解反应型离子反应而言的。本题仅从复分解反应型的离子反应无法判断,还要考虑到氧化还原反应型的离子反应。所以,在对“离子反应”的学习要求上,要拓展到氧化还原反应型的离子反应。常见的NO3-(H+)、MnO4-(H+)、CIO-(H+)、Ag+、Fe3+等具有氧化性,I-、s2-、SO32-、Fe2+等具有还原性。   例4第33题(部分):某同学进行试验探究时,欲配制1.0 mol/LBa(OH)2溶液,但只找到在空气中暴露已久的Ba(OH)2?8H2O试剂(化学式量:315)。在室温下配制溶液时发现所取试剂在水中仅部分溶解,烧杯中存在大量未溶物。为探究原因,该同学查得Ba(OH)2?8H2O在283K、293K和303K时的溶解度(g/100gH2O)分别为2.5、3.9和5.6。   (3)将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