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素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素材)

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1.起源: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2.格局差异:南(长江)稻北(黄河)粟麦,互相交融。 3.产业结构: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生产工具的改进 1.耕地工具:(1)原始社会—石、木、骨质的耒、耜等; (2)商周—石器、木器、骨器为主,出现青铜农具; (3)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出现; (4)西汉—牛耕推广; (5)唐代—曲辕犁发明,标志着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灌溉工具:三国翻车(人力)、唐代筒车(自然力)。 (三)水利设施的完善 1.水利工程:(1)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2)西汉:漕渠、白渠; (3)特色灌溉工程:西域地区坎儿井。 2.黄河治理:东汉王景治河。治河原因:①黄河是农耕经济的命脉;②黄河成为影响朝廷财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耕作方式 1.耕作方式的变化:生产力的角度——刀耕火种→精耕细作; ★生产关系的角度——大规模简单协作→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自耕农)。 2.古代农业主要的经营方式: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 (1)出现时间:春秋时期。 (2)产生原因:生产工具(铁器)和耕作技术(牛耕)的进步,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3)特征: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4)评价:积极—自给自足,生活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消极—狭小的生产规模,简单的性别分工,使它难以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难以应付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封闭性、分散性、落后性、脆弱性)。 △探究1:自耕农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2)作用:自耕农是封建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起推动作用,近代以后起阻碍作用。 △探究2:影响小农经济的因素有哪些? 有利因素:自身具有较高的积极性,政府支持,生产工具的改进。 不利因素:天灾、战乱、苛政、土地兼并、人口增长。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废井田,开阡陌 1.井田制出现:商周时期。 2.井田制性质:名义上国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井田制特点:公田—贵族占有,农夫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 私田—分授劳动者,只有土地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4.井田制瓦解(春秋时期) (1)瓦解表现:公田抛荒,私田私有。 (2)瓦解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直接原因—各国的税制改革。 5.井田制废除(土地私有制确立):商鞅变法,法律上废井田制,全面肯定土地私有制。 △探究:春秋战国税制改革的目的、具体措施、影响。 目的: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具体措施:打破井田制中“公田”与“私田”的界限,一律按土地好坏征税。影响: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加速井田制的瓦解。 (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1.土地私有的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2.地主土地私有制 (1)发展过程:战国—新兴地主土地的三种来源:公田转为私田,军功赏赐土地,土地买卖。 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 明清—商品货币经济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2)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 ①含义:土地向少数人高度集中的过程。 ②方式:买卖、抵押、强占、赏赐。 ③产生根源:土地私有制的产物(准许土地买卖)。 ④危害:自耕农失去土地,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严重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3)统治者的对策:“均田”、“限田”(北魏——隋唐) 均田制 ①原因:土地兼并的危害。②前提:国家掌握一部分土地。③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 ④特点:a.土地只准使用,不准买卖;b.受田农民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兵役。 ⑤作用:a.农民得到土地,缓和阶级矛盾;b.政府增加财政收入;c.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d.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开发边疆)。 (4)抑制土地兼并失败的根源:没有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土地私有制下经营方式的变化 1.租佃制的发展:战国—租佃方式产生;汉代—比较普遍;宋代—仅次于自耕农形式; 明清—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主要的土地经营方式。 2.租佃制发展的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兼并;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 3.租佃制的作用:利—佃农对地

文档评论(0)

173****78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