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巴黎第1期第1期第1期第1期.docx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寻梦巴黎第1期第1期第1期第1期.docx

寻梦巴黎汽车从戴高乐机场向市区驶去,我兴奋地望着窗外快速闪过的景色。中学时捧读了几本法国小说,情彩的描写使我萌生了对巴黎的憧憬。少年的向往,梦断“文革”。时世变迁,物换星移,未曾料到直逼古稀,却终于走向了梦中的巴黎。法国人说:香水能予告一个女人的来临,也弥补一个女人走后的空虚!法国女人在信纸上滴上香水,成了无字的情书。香水比墨水还能传达更多想象的情境。一到香榭丽舍大街,尽管看到不少打扮时尚的女郎,但扑面而来的不是香水味,而是那段曾经令我向往的文字的气息:“梧桐树和栗子树掩映的林荫大道,一排排的咖啡馆飘出醉人的咖啡香气,一对对穿着时尚品位的法国贵族夫妇漫步在街上,女士通常打着阳伞,男士带着礼帽,街上还不时有马车跑过,似乎法国所有的浪漫气息都是从这里散发出的”,这是《漂亮朋友》中的经典描述。这条美丽的大道成了19世纪巴黎人享乐生活的象徵。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巴尔札克的《高老头》、司汤达的《红与黑》……都以它为舞台,从爱恨情仇的演译中尽情驰骋浪漫情怀。如今,尽管受到美式文化的冲击,路面依旧是历经百年的小方石块,所弥漫的还是昨日的法兰西式的优雅情调。漫步浓荫覆盖的梧桐树下,也许穿梭在莫里哀、梅里美等人的小说场景里;落坐一家咖啡馆,也许左拉与都德曾在此相聚……而眼前不时恍然浮现: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丽妆华服坐着马车驰过的风光、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描写的香榭餐厅的浮华笙歌……如果不是人物,衣着有变化,还以为回到了18世纪。香榭丽舍的起点始于凯旋门。伫立在昼夜燃烧的长明火前,我想到的不是创建它的拿破伦,而是维克多·雨果。少年朦朦胧胧的巴黎梦,不过是对文学的幼稚冲动。人到中年,最想在梦中见到的是那飘着胡须在风雨中永远疾走的伟大雨果。站在曾经停放雨果灵柩的拱门下,我想,1885年,法国人为什么要用最高礼仪盛葬83岁的无冕之官?雨果出身豪门,将军之子。他关注劳工的苦难,动情描写下层社会,并壮怀激烈,笔伐强权。他攀上了法国文坛的峰顶。当时是记者的罗曼·罗兰这样描写那些民众夜里守灵的情景:“在协和广场,在法国的所有城市,人们都在哀悼……在一束束鲜花一堆堆花圈中,显现穷人的黑色柩车,上面只放着两个玫瑰花环。那是最后的一次对照了。200万人跟随灵车,从星形广场将诗翁穷酸的棺材送进了先贤祠……”走近心仪已久的教堂,一眼就认出了它。其实,二百多年前把其巍峨雄姿展现给世界的并不是教会的宣传,也不是史料的介绍,而是小说《巴黎圣母院》。是小说将这座教堂的门洞、大厅、钟楼以及那种推向极端的美丑对照,绝对的崇高与邪恶的对立,传播到世界的许多地方。广场上游人如织,我却看到少女爱斯美拉达,不忍敲钟人在烈日下受鞭刑,便同情怜悯地把水送到因口渴而呼喊的卡西莫多的唇边;在钟楼顶端,我又看到驼背、独眼、又聋又跛的畸形人,把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克洛德高高举起并将其抛下……一座教堂和一部世界名著,是巴黎的座标,也是文学的座标! 巴黎的另一个城市座标是埃菲尔铁塔。在排队移步向前的行进中,我想到了莫泊桑,不禁哑然失笑。埃菲尔铁塔是为了1889年的世博会而建。建造时曾掀起一段风波:巴黎《时代报》刊登了由一批艺术家和建筑师联合签名的《反对修建埃菲尔铁塔》的抗议书,在上面签名有莫泊桑、左拉、小仲马等300多人,几乎囊括了当时法国各艺术领域的头面人物,莫泊桑更是扬言:“巴黎如果建成铁塔,我要永远离开这个城市。”后来,埃菲尔铁塔获得世界的肯定。按理来说最下不了台的应该是莫泊桑,人们拭目以待这位“短篇之王”是不是真的要离开巴黎了。不过,来埃菲尔铁塔餐厅用餐和喝下午茶最多的人就是莫泊桑,有人好奇地问他是不是忘记了当初曾撂下的狠话。莫泊桑用他特有的“莫泊桑式的结局”说:“谁让这里是巴黎唯一看不见这座破塔的地方?”说完专注地把胡椒粉和精盐撒在有埃菲尔铁塔特色的熏肉上。他用调侃和诙诣化解了自己的尴尬,这段戏言却成了永世流传的轶闻趣谈。八十年代中期,年轻女作家张抗抗登上了铁塔的观望台,用她独特而细腻的视角写道:“有一对少年在塔顶的窗边接吻,多么高的吻。有一对青年在电梯里接吻,多么快的吻……”二十几年过去了,如今的中国已有了“更高的吻”和“更快的吻”。至于巴黎的上空,一览无遗,平淡无奇。巴黎是个古老的城市,除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凯旋门等举世皆知的历史性建筑外,该城多数住房属于约有150年历史的“奥斯曼式”建筑。1853年至1870年,建筑家乔治·奥斯曼男爵受命改造法国大革命后破败不堪的巴黎市区,以他的姓氏命名的住房样式从此成为巴黎建筑的主旋律。该样式建筑以灰色为主色调,通常高7层,顶层是状如将军帽的阁楼,六层和三层有阳台,底层为店铺。巴黎人是怀旧的,以保留原有的历史性建筑而自豪。尽管巴黎的上空空空如也,然而,在至今没有以后也不可能实现华丽转身的老城旧貌中,我却感受到那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zy20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