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商业秘密行为认定中难点剖析.docVIP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认定中难点剖析.doc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认定中难点剖析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认定中的难点剖析   商业秘密是继专利、商标、著作权之后的新兴知识产权客体,代表着权利人生产或者经营的潜力和竞争优势,对权利人具有实际的或者潜在的经济价值。《反不正当竞争法》从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的角度,将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作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予以禁止,是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的有效补充。   商业秘密是依靠权利人通过保密方式予以保持的无形资产,其内容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其表现形式往往是秘密而又隐蔽的。因此,在执法中对其认定存在一些难点。      一、商业秘密认定中的难点      所谓商业秘密,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三款规定,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法律关于商业秘密四个构成要件的规定中,不为公众所知悉和采取保密措施是商业秘密认定中的难点。   1.“不为公众所知悉”的认定   秘密性是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之一,判断秘密的标准是不为公众所知悉。不为公众所知悉实质是对知悉主体范围的规定,如果知悉主体的范围扩大到公众,商业秘密则无秘密可言。侵权人往往以公众知悉为由,否认构成商业秘密。   行政执法中在认定是否为公众所知悉时,存在公众地域之争。由于信息传递方式方法的差异造成信息传递速度快慢不同,形成信息知晓地域的范围不同,对那些传递速度慢的信息来说,在已传递到的范围内,该信息公众皆知,无秘密可言,但在未传递到的范围内,信息仍呈现为秘密的状态。比如某项技术在国外已处技术成熟阶段,为公众所知悉,但在国内仍属新技术,只为少数人掌握,在此情形中,能否认定该技术信息“不为公众所知悉”?   商业秘密是依靠权利人通过保密方式予以保持的无形资产,商业秘密的秘密性认定不应存在地域限制,否则易造成国外成熟的技术在国内属商业秘密的不合理现象。这种不合理现象既阻碍科技进步,又有违商业秘密的秘密性实质。特别当互联网将地球联结成地球村时,对公众的地域限定更失去了意义。显然,不为公众所知悉的实质是指该信息是否??于公知信息,即公众能否从公开途径获取信息,而不论公众是否已知悉,也不论该公开途径是否便当。当信息客观上已经处于一种可以从公开、正当渠道获得的状态,该信息即是公知信息。行政执法中关于“不为公众所知悉”的认定,应围绕该信息是否属公知信息展开,围绕权利人主张的“商业秘密”是否可以从公开、正当渠道获取展开举证。如果能从公开、正当渠道获取的证据材料,直接载明了与“商业秘密”相同的信息,无疑是公知信息。   2.保密措施的证明   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是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之一。这里,法律只要求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但并不限定保密措施的种类,也不要求保密措施万无一失,只要权利人对商业秘密所采取的保密措施客观上能为相对人识别出来即可,无需证明保密措施的具体性、缜密性,但要证明所采取的保密措施在当时、当地特定的情况下是合理和适当的。所谓适当的保密措施也就是普通公众通常理解的保密措施,如西方法律谚语所说,“一扇未上锁的门,并不等于一张请路人入内的请柬。”[1]      二、侵犯商业秘密行为认定中的难点      (一)被控侵权信息与权利人商业秘密一致的证明   认定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前提之一是被控侵权信息与权利人商业秘密一致。由于商业秘密的隐密性、专业性,认定被控侵权信息与权利人商业秘密一致成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认定中的难点。   现实中,被控侵权信息与权利人商业秘密完全相同的情况较少,侵权人往往对商业秘密进行改造变动,造成侵权信息与商业秘密不相同的假象。在查处侵犯商业秘密案件中,不排除权利人疑邻窃斧似的举报,行政执法机关不能为了保护一个权利而轻易损害另一个权利。   我们认为,被控侵权信息与原告的商业秘密不完全相同时,应该进行近似性判断认定。由于商业秘密的专业性,有关相似性的判断应由专业人员进行,专业人员包括行业工作人员和专家。如果行业工作人员认为两者属于显而易见的相似,则可以认为具有实质上的一致性。但在商业秘密侵权案件中,侵权人往往刻意伪装,人为造成两种信息的差异,行业工作人员难以作出“显而易见的相似”的判断。执法机关应该请专家进行分析、判断、鉴定,将侵权方使用的信息与“商业秘密”对比判断,结合所涉商业秘密的地域性和行业特点,审查两者是否存在最低限度的区别或者新意。   (二)使用不正当手段的证明与“接触加相似”原则   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行为是《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规定的基本侵权形态,在认定侵犯商业秘密时,应认定侵权人是通过盗窃、利诱、胁迫等不正当手段或者违反约定披露、使用商业秘密的。   由于商业秘密是依靠权利人通过保密方式予以保持的无形资产,权利人“往往只能对自己控制的事实(如商业秘密本身的存在、持有商业秘密的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