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地集中经营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构想.docVIP

促进农地集中经营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构想.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促进农地集中经营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构想

促进农地集中经营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构想   摘要: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将农村劳动力和土地刚性的固定在一起,制约着土地流转,使得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发育滞缓。本文将农村土地产权“三权分离”成所有权、承包权和使用权,并提出具体措施,以达到激活农村土地市场加速农地流转集中的目的。   关键词: 土地产权制度;三权分离;改革构想      一、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地制度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变迁:一是50 年代初的土地改革结束了土地封建地主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二是50 年代中期农民土地个人所有制改造为土地集体所有制;三是70 年代末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农地由集体经营向以家庭经营为主变迁(韩俊,1999)[1]。而关于“集体产权”的概念来自前苏联,周其仁对它的定义是:“集体公有制既不是一种共有的、合作的私人产权,也不是一种纯粹的国家所有权,它是由国家控制但由集体来承受其控制结果的一种中国农村特有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同时损失了监管者和劳动者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其要害是国家行为造成的严重产权残缺”(周其仁,1994)[2]。换言之,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集体产权界定不清,主体不明确,集体所有权被虚化,恰好就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陈英,2005)[3]。大量的调查表明,多数农民对土地的集体所有权概念模糊,例如,龚启贤等人对浙江、河南、吉林、江西8个县800个农户的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土地的所有者是村集体的农户占46.5%,认为是国家的农户占48.3%,只有小部分被调查者(2.5%)认为自己是土地的所有者(龚启贤等,1998)[4]。这种产权不清是制约土地流转、农村土地市场发育滞缓的主要原因。      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设想      本文认为要完善土地产权制度,激活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加速农地流转集中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土地产权进行“三权分离”,即分离成所有权、承包权和使用权。   1.所有权   所有权将继续保持我国政治意识形态不变,仍然实行“中国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目前,我国法律对“集体”的界定是模糊不清???,例如,在《宪法》中,被笼统界定为集体所有;在《民法通则》中被界定为乡(镇)、村两级;而在《农业法》和《土地管理法》中则是乡(镇)、村或村内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本文认为应将其界定为县级政府,这不仅是基于明确农地所有权的归属考虑,而且还考虑到县域经济发展的灵活性需要和县级政府作为基层地方政府所具有的强可操作性,在处理具体的土地纠纷时,更能紧密联系群众。   2.承包权   本文认为承包权的改革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承包权应该被界定为农民拥有对某块土地具有承包权力的资格认定,它应该象财产一样可以被继承,且继承权的优先顺序和法律规定的财产继承顺序相一致。当然这种设想需要以破除农村间户籍制度壁垒为前提。目前取消户籍制度的难点主要表现在破除城乡差别的户籍壁垒上,因为城乡差别的户籍制度割裂开的不仅仅是城乡居民的生活空间,它同时也割裂了城乡居民的福利水平和发展机会,然而,农村社区内部并没有如此差异,所以,破除农村间的户籍制度壁垒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即农民在全国不同的农地集体(本文假定为县级政府)都享有平等的承包权,而不存在丝毫的地域歧视。这样“农地承包权的可继承性”就有了较强的可操作性,它将极大地增强农民对农地追加科技、资本投入的信心,彻底消除他们对农业投资收益不确定性的顾虑,再也不用担心现在自己耕种的土地在自己追加投资后,经过集体土地调整给了别人。在这种场合,农地集中经营以及农业资本密集型经营模式就有了足够的、天然的动力和欲望。   第二,土地承包权和土地使用权不能长期分置,即两权的分置不能超过设置的最长年限,假如这个年限是8年。如果两权分置超过8年,承包权将自动过渡到拥有土地使用权的一方。这样的制度安排,主要是为了顺利剥离有能力城市化的人口的土地。现实中,许多农民进城务工,其实早已具备了城市化的条件,但是因为户口问题,导致他们在农村仍然拥有土地,他们要么将土地撂荒,要么将土地转包给他人耕种,“撂荒”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绝对浪费,“转包”往往使得土地转入方(实际耕种者)对该土地的投资收益产生不确定性的顾虑,从而导致土地的产出效率低下。而“两权分置最长年限”的设置,一方面带给了耕种者足够的对农业追加投资的信心,以及带给他们可能拥有该土地承包权的预期;另一方面,这个“最长年限”的设置,实际上也是对有志于城市化的农民完成其城市化进程所需年限的大致估计,这样就可以给准备城市化的农民留下足够的准备时间,不至于错误地放弃土地。如果说“农地承包权的可继承性”使农民产生了农地集中经营的欲望和动力,那么“两权分置最长年限”的设置就是为这种欲望的实现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