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纺织材料学课件第四章 节 _化学纤维(化学纤维概述).ppt
第四章 化学纤维 (chemical fiber) * 我国早在南宋就有记载,用醋浸渍“丝虫”,然后剖开虫腹取出丝素,在醋中牵引成丝。这堪称是人类人工制丝技术最早的事实。 十八世纪,测定桑叶中含有碳、氢、氧,而蚕丝还另外含有氮。这启发人们用硝酸来处理纤维素以增加氮的部分。1884年在法国制得硝酸纤维。 1891年,在英国有人将纤维素黄酸酯溶于稀碱中制成很粘的液体纺丝,因其很粘,称为粘胶,制成的纤维称为粘胶纤维 ,1905年实现工业化生产。从此以后人造纤维开始走上了成功之路,发展到目前这种现状。 第一节 化学纤维概述 * 化学纤维的应用 民用:大家很熟悉 工农业:包装材料,传送带,渔网,绳索 交通运输:轮胎帘子线 医疗:人造器官,缝合线,手术服等 国防:降落伞,军用帐蓬,各种防护服 宇航:耐辐射,耐高低温纤维,飞行服。 * 化学纤维: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聚合物(polymer)为原料,经过化学方法和机械加工制成的纤维。 化学纤维的问世使纺织工业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它的品种和总产量都已超过天然纤维。 * 一、化学纤维的分类(按高聚物的来源分) 1.再生纤维 以天然聚合物为原料,经过化学方法和机械加工再生制成的,化学组成与原高聚物基本相同的纤维。 (1)再生纤维素纤维 如粘胶纤维(最多)、铜氨纤维,原料为木材、棉短绒等。依纤维素溶解成纺丝液的方法命名。 (2)再生蛋白质纤维 如大豆蛋白质纤维、牛奶纤维,原料为大豆、牛奶。依蛋白质的来源命名。 * 2.纺丝熔体或溶液的制备 (1)熔体法 条件:熔融温度分解温度; 将高聚物加热融化成熔体(如涤纶、锦纶、丙纶等的制造)。 (2)溶液法 条件:熔融温度分解温度,或高聚物为非熔性; 将高聚物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如粘胶、维纶、腈纶等的制造)。 无论哪种方法,为保证纺丝的顺利进行,并制得优质纤维,纺丝液必须粘度适当,不含气泡和杂质,所以纺丝液须经过过滤、脱泡等处理。 * 纺丝液中加入适量二氧化钛消光剂,可制成消光(无光)纤维、半消光(半光)纤维和有光纤维。在纺丝液中通过添加色素、香料、抗菌、导电材料等可以加工出功能性纤维。 * 3.纺丝成形 将纺丝流体从喷丝头的喷丝孔中压出,呈细丝状液体,再在适当介质中固化成细丝,这一过程称为纺丝。根据纺丝流体制备的方法分熔体纺丝法和溶液纺丝法。 (1)熔体纺丝法 将熔融的高聚物熔体从喷丝孔喷射到空气中冷却固化。 过程简单,成本低,纺丝速度高。涤纶、锦纶、丙纶等均采用此法。喷丝孔的形状决定了丝的形状。 * 纺丝 切片 * (2)溶液纺丝法 将制成的纺丝溶液从喷丝孔中压出后射入凝固浴中凝固成丝条。根据凝固浴的不同分为湿法与干法两种。 湿法纺丝(Wet spinning):液体凝固剂固化。 常规的圆形喷丝孔,但大多数纤维截面不呈圆形,有明显的皮芯结构。腈纶、维纶、氯纶、粘胶纤维多采用此法。 湿法纺丝工艺流程 * 湿法纺丝 * 干法纺丝(Dry spinning):热空气中溶剂挥发固化。 丝的质量好、成本高、易污染环境(应用少)。维纶、醋酯、氨纶可用此法。 干法纺丝工艺流程 长久以来,为了满足人类穿着日益增长的需要,人们一直在寻找更多的纤维材料来源。蚕丝是自然界唯一可供利用的长丝,而且它的形成独具一格——由液体状变成固体状。我国早在南宋,就有记载,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一书记述,广西某县枫树上有“食叶之虫”称做“丝虫”,它的外形“似蚕而呈赤黑色”,每当五月(农历)间“虫腹如蚕之熟”,当地人就捉回用醋浸渍,然后剖开虫腹取出丝素,在醋中牵引成丝,一虫可得丝长6-7 尺,这种从野蚕身上抽丝的方法,堪称是人类人工制丝技术最早的事实。 到十八世纪人们想到蚕吃了桑叶能吐出丝,那为什么不能用人工方法,把桑叶制成跟蚕丝相似的纤维呢?后来人们测定了蚕丝和桑叶的组成,发现:桑叶中大量含有碳、氢、氧三元素,而蚕丝中除含有上述元素 化学纤维的问世,结束了人类几千年来只将天然纤维作为唯一纺织原料的历史。为纺织工业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持续发展的原料来源。使人类的穿衣状况得到了非常巨大的改善。 由于是人工产品,所以其性能不象天然纤维那样性能是天生的,有限的,而是可以人为改变和控制的,可以制得各种不同性能的纤维,因而在民用、工农业、交通运输,国防,医疗及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