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对三元复合驱开发效果研究与认识.ppt

  1. 1、本文档共7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三元复合驱开发效果研究与认识

弱碱三元复合驱视吸入指数较高,下降幅度低于聚驱和强碱三元复合驱,具有较强的注入能力 区 块 视吸入指数 最大下降幅度 (%) 不同阶段视吸入指数(m3/d·m·MPa) 水 驱 0.12PV 0.23PV 0.40PV 北二西三元 23.1 0.78 0.71 0.66 0.67 北三西三元 52.1 1.90 1.30 0.91 1.02 北二西聚驱 59.0 0.62 0.52 0.45 0.40 断东三元 58.7 1.43 0.77 0.67 0.73 比 视 吸 入 指 数 (m3/d·m·MPa) 注入体积(PV) 降幅23.1% 降幅58.7% 降幅59.0% 降幅52.1% 3、弱碱三元复合驱具有较强的注采能力 弱碱三元驱产液能力高于强碱三元驱和聚驱 产 液 指 数 (t/d·m·MPa) 注入PV数 降幅31.31% 降幅50.55% 降幅48.68% 3、弱碱三元复合驱采出端结垢轻,易于管理   注入0.044PV时静态混合器出现结垢,注入0.5085PV流量计出现结垢,结垢样呈土黄色质地松软,主要成分为碳酸钙 静态混合器 流量计 注入端结垢情况 项 目 取样日期 水含量 (%) 油含量 (%) 有机物 含量 (%) 无机物含量(%) MgCO3 CaCO3 Fe2O3 K2O Na2O SiO2 Al2O3 未知物 静态混合器 2009.11.16 1.07 18.09 1.59 10.29 50.69 0.59 0.99 1.87 4.13 10.69 三元流量计 2011.1.14 - - 34.83 0.67 56.84 1.03 0.14 2.68 3.81 - 注入井管线出现轻微结垢   出站口至井口间管线结垢成分主要为碳酸盐垢(8月31日检查北2-363-E66井注入管线中段结垢情况) 油含量 (%) 有机物 含量 (%) 无机物含量(%) MgCO3 CaCO3 Fe2O3 K2O Na2O SiO2 Al2O3 FeS 0.72 23.12 3.43 67.29 1.97 0.02 0.27 1.17 2.01 北2-363-E66井垢样检测结果 有机物 含量 (%) 无机物含量(%) MgCO3 CaCO3 Fe2O3 K2O Na2O xSiO2yAl2O3 未知物 35.44 2.84 24.80 18.31 0.05 0.30 8.69 9.57 B2-354-SE69井筒结垢化验情况表 注入井井筒也检测到结垢 体系:质量合格率、注入时率 措施:分注、压裂(分注) 影响见效的因素 外部 内部 地质条件:层内、层间、控制程度 物质基础:有效厚度、剩余油 1、地质条件 渗透率变异系数 提高采收率(%) μASP/μo=1 μASP/μo=2 μASP/μo=3 μASP/μo=4 μASP/μo:三元体系地下工作粘度与地层原油粘度之比 数值模拟 层内非均质影响:低粘体系条件(μASP/μo小于2)下,随着油层非均质增强,复合驱效果逐渐变差;高粘体系条件下,渗透率变异系数在0.7以下时对效果影响不大 不同驱替粘度比条件渗透率变异系数与复合驱提高采收率关系图 三层模型 层间非均质影响:初始含水相近条件下,随着渗透率级差增大,受效提前,含水下降幅度减小,回升慢 级差2 级差5 级差10 含 水 (%) 注入孔隙体积(PV) 不同渗透率级差三层非均质模型含水变化曲线 PV=0 PV=0.1 化学驱时机:含水90% PV=0.2 均 质 非 均 质 上层 下层 PV=0.4 PV=0.5 PV=0.3 均 质 非 均 质 上层 下层 注入孔隙体积(PV) 断东与南五区、喇北东含水对比曲线 井数比例(%) 渗透率级差分级 南五区、喇北东以2~5为主 断东以大于5 为主 断东含水下降早、幅度小、回升慢 渗透率级差 不同渗透率级差分布图 含水(%) 渗透率级差 阶段采出程度(%) 断东统计结果 数模结果 渗透率级差增大,开采效果变差,对于渗透率级差大的井应采取分层注入 化学驱控制程度(%) 化学驱阶段采出程度(%) 控制程度影响:化学驱控制程度越高,效果越好 (初始含水96.5%) 数值模拟 阶段采出程度20%的化学驱控制程度界限:75%以上 层系组合 注采井距 射孔对象 考虑 控制程度 确定 化学驱控制程度(%) 阶段采出程度(%) 化学驱控制程度与阶段采出程度关系图 83.7 17.8 喇北东块 区块 提高采收率 (百分点) 化学驱控制程度 (%) 先导试验区 19.4~25.0 >80.0 南五区 17.9 83.8 北一区断东 25.7 82.5 北二西 19.1 90.1 先导试验和工业性试验的化学驱控制程度都达到80%以上 有效厚度影响:有效厚度越大,效果越好 阶段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