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兴之主.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朝中兴之主

明朝中兴之主------明孝宗朱祐樘 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1]),年号弘治,是明宪宗朱见深的三子。明朝第9位皇帝(1487年-1505年在位),在位18年,享年34岁。死后葬于泰陵,谥号为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庙号孝宗。孝宗在位期间,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天下小康,被誉为“中兴之令主”。 民间传说,孝宗出生时为免被当时的宠妃万贵妃害死而藏在民间,在先皇死后才由宫内太监从民间迎回即位。但根据《明史》记载:“孝宗达(实为“建”,《明史》误)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讳祐,宪宗第三子也。母淑妃纪氏,大明成化六年七月生帝于西宫。时万贵妃专宠,宫中莫敢言。悼恭太子薨后,宪宗始知之,育周太后宫中。十一年,敕礼部命名,大学士商辂等因以建储请。是年六月,淑妃暴薨,帝年六岁,哀慕如成人。十一月,立为皇太子。” 弘治年间,孝宗皇帝励精图治,整肃朝纲,改革弊政,罢逐了朝中奸佞之臣,重用贤士,为于谦建祠平冤,减轻赋税,停征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繁荣经济,出现“弘治中兴”的大好局面。 孝宗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启用了刘健、丘濬、李东阳、谢迁、王恕、马文升、刘大夏等能臣,朝政得以大为改观。明孝宗勤于政事,不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开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机会协助皇帝办理政务。同时,他又重开了经筵侍讲,向群臣咨询治国之道。他还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利用早朝与午朝之余的时间,与内阁共同切磋、商议政事。 此外,孝宗重视司法,他令天下诸司审录重囚,慎重处理刑事案件。弘治十三年(1500年),制定《问刑条例》。又于弘治十五年(1502年),编成《大明会典》。 孝宗在治理水患方面亦颇有效果,曾委任白昂、刘大夏修治黄河,以改善河道流向、筑堤等方法抑制黄河水患,此后二十余年间再无大患发生;另外,苏松于弘治年间曾因河道淤塞而泛滥成灾,孝宗即命徐贯主持治理,历时三年,使苏松消除了水患,再度成为鱼米之乡。 弘治年间的经济成就也比较突出,赋税收入比成化年间增加了一百多万石,达二千七百万石,成为明中叶的赋入高峰;而且,人口方面也有稳定的增长,从弘治元年(1488年)到弘治十七年(1504年)间,人口增加了一千多万,达到六千万口。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初七日,因偶染风寒,误服药物,鼻血不止而死,当时“深山穷谷,闻之无不哀痛”。有遗命:“东宫年幼,好逸乐,先生辈善辅之。”是年十月葬于泰陵。长子明武宗继位。 纵观弘治一朝,既无权臣、宦官及后宫的专权,也极少弊政。晚明学者朱国桢就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认为孝宗是夏商周三代以后,与汉文帝、宋仁宗相比肩的贤主,评价很高。《明史》对孝宗的评价也很高,主要有八字,即“恭俭有制、勤政爱民”。 后世史家给予明孝宗给很高的评价,认为他力挽危局,清宁朝序,恭俭有制,勤政爱民,为中兴明主,其功绩不亚于太祖、成祖。在个人品德方面,更胜于太成。当年明月曾在《明朝那些事儿》中评价他说:“朱祐樘是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好人。” 孝康敬皇后张氏张皇后,兴济(今河北沧州市北)人。按照明代中期以后选后的制度,皇后一般都出身于平民之家。张氏的父亲张峦,原只是一个秀才,以乡贡的名义进入国子监,也就是说从地方学校保送进了国立最高学府读书,成为国子监生。张氏出身于这样的读书人家庭,家教自然还可以。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二月初六日,张氏与时为皇太子的孝宗成婚。同年的九月,张氏被正式立为皇后。 身处粉黛成群的后宫中,孝宗这样的情形的确让人费解。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第一,孝宗本人性格温和,又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对于男女之事没有特别强烈的兴趣。 第二,孝宗幼年为避万贵妃的迫害,6岁以前一直是秘密养育于宫中的安乐堂内。他对于嫔妃之间的争宠吃醋以及随之而来的宫闱斗争,可谓体会深切,有切肤之痛。所以,这可能是他不愿有过多嫔妃的一个原因。 第三,张后本人的性格也许较为活泼,对孝宗有足够的吸引力和约束力。史称张后“骄妒”,从后来她在政治斗争中扮演的角色来看,张后确实绝非庸常之辈。 第四,大臣谢迁的劝谏。本来,皇帝广纳嫔妃是极正常的事情,一般情况下大臣也不会反对。例如,成化朝的时候,群臣因为宪宗二十八九岁还没有儿子,竟纷纷上书要求皇帝广纳嫔妃。那么,谢迁何以会多此一举呢?事情是这样的。弘治元年(1488年)二月,御马监左少监郭镛请预选淑女,等孝宗服除后在其中选两名女子为妃。当时的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谢迁就上言说:“六宫之制,固所当备。而三年之忧,岂容顿忘。今山陵未毕,谅阴犹新,奈何遽有此事?”意思是说,皇帝选妃,自然是应当的。但是,宪宗的陵墓尚未完工,皇帝居丧的草庐还是新的呢,怎么就谈起选妃的事来了?孝宗号称以孝治天下,曾经定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