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和瓦斯突出机理现场考察与实验研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煤和瓦斯突出机理现场考察与实验研究

煤和瓦斯突出机理考察与实验研究 关于煤与瓦斯突出的机理,众说纷云,都有各自的依据。为了检验其正确性、避免主观成分,先选用两次现场实际考察资料,作为我们认识问题的启发和依据;然后再简要介绍我们近年在实验室的研究成果。 一、И.B.鲍勃洛夫 对煤巷突出过程的考察 И.B.鲍勃洛夫1957年在顿巴斯对煤巷煤与瓦斯突出的考察发表在1961年前苏联的国家技术出版让出版的《在突出危险煤层内安全掘进准备巷道的方法》一书内。 一、И.B.鲍勃洛夫对煤巷突出过程的考察 1 研究区的简要矿山地质特征 “红色国际工会”矿 K3煤层是顿巴斯突出最危险的煤层。自1915到1959年,该煤层共突出221次,选择西翼突出最严重区进行研究。 k3煤层在537m水平产状稳定,倾角65~70度,厚度1.35~1.75m,平均l.5m,煤层为复杂结构,由五个分布较稳定不同厚度的分层组成,揉皱煤分层呈带状,图显示出煤层结构面貌和突出点的关系。 煤层顶板为1.0m的泥岩和0.5m的细砂岩,再往上是20m的细和粗粒砂岩。底板主要是6m左右的砂岩。区内无其它地质构造。 537m西翼考察区K3煤层结构和突出孔分布 一、И.B.鲍勃洛夫对煤巷突出过程的考察 2 研究方法 沿不突出的,厚度0.3m的查洛塔尔卡煤层布置考察平巷,该巷距K3突出煤层底板下10m。考察巷道长90m,考察范围75m,从考察巷沿走向每隔2 ~ 4m向K3煤层打穿层钻孔40个(直径为45 ~50 mm)测定瓦斯压力;打钻孔16个(直径为54~56mm)测量煤层压缩变形;在距煤层0.5m底板内安设仪器记录震动;在突出层巷道内安装仪器记录放炮和突出时煤块抛射速度;煤巷掘进过程中观察记录地质构造。 5个钻孔在打钻穿煤时发出破裂声,强烈闷雷声,夹钻和喷煤等现象。 考察巷、钻孔布置与煤巷掘进突出分布 一、И.B.鲍勃洛夫对煤巷突出过程的考察 3 考察结果 瓦斯压力 (40个测点) 煤层原始瓦斯压力沿走向分布比较均匀; 瓦斯压力比较高,其值介于2.6~3.0Mpa 一、И.B.鲍勃洛夫对煤巷突出过程的考察 3 考察结果 煤层透气性(38个测点) 煤层原始透气性系数小 0.46~22.0*10-4m2/(MPa*d) ; 沿走向与倾向的变化都较大,可达两个数量级; 最大的透气性系数与煤的鳞片化揉皱的最高类型一致; 在煤层透气性急剧变化地带,多数产生突出。 考察区K3煤层透气性系数等值线的分布 一、И.B.鲍勃洛夫对煤巷突出过程的考察 掘进过程中,放炮引起与未引起突出的煤壁内瓦斯压力的升和降是不一样的: 放炮未引起突出的煤壁内瓦斯压力有升更有降,存在卸压排放瓦斯带; 放炮引起突出的煤壁内瓦斯压力有升但没有降,缺失卸压排放瓦斯带; 没发生突出时煤壁内瓦斯压力的变化 突出前后煤壁内瓦斯压力的变化 突出前后煤壁内瓦斯压力的变化 突出前后煤壁内瓦斯压力的变化 一、И.B.鲍勃洛夫对煤巷突出过程的考察 发生突出前,煤壁前方出现顶底板接近停滞、瓦斯压力无下降现象 一、И.B.鲍勃洛夫对煤巷突出过程的考察 顶底板接近变形的考察结果 放炮后未突出: 0.64s煤壁前方2.7m顶底板发生接近,而后它们之间的距离增大; 瓦斯压力变化是在顶底板变形开始后0.02s开始的,瓦斯压力先经0.2s由2.7增至3.0Mpa,而后经1s降至零(左图); 放炮后突出:中图是放炮引发50t突出的工作面前方7.8m(曲线3)、5.2m(曲线4)顶底板与瓦斯压力变化情况, 放炮引发岩石震动延续0.8s,5.2m处的顶底板接近与岩石震动同时发生,1.5s后7.8m处的围岩开始变形,经过6s顶底板接近达2mm,而后围岩进入正常状态; 瓦斯压力在头6s无变化,只在围岩伸展时瓦斯压力开始上升,瓦斯压力曲线上升超过了图片范围,过了33s瓦斯压力逐渐降至零(2min) 一、И.B.鲍勃洛夫对煤巷突出过程的考察 在考察范围内,煤巷炮掘发生突出9起,突出与否的地段特征是: 1 无突出地段存在三带:卸压排放带长5~8m;压力集中带长2~12m;原始煤体带; 2 有突出地段突出前不存在三带,即缺失卸压排放带,即使距工作面2~8m,也不见围岩接近和瓦斯压力下降,个别情况还测出瓦斯压力稍有升高。 爆破引发突出后,恢复三带,但长度增加:卸压带为5~10m,压力集中带为5.3~19.5m。 一、И.B.鲍勃洛夫对煤巷突出过程的考察 顶底板接近变形的考察结果 1、爆破后0.64s围岩开始变形; 2、瓦斯压力变化落后于围岩变形0.02(2.7m)~6.0(7.8m)s; 3、在多数情况下,瓦斯压力变化先是增长,接着下降;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