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7章 流变学与变形机制.ppt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7章 流变学与变形机制

(2)动态重结晶作用(Dynamical Recrystallization) 是指矿物在较高温度(T/Tm 0.5)变形时,或在一定临界应力和较慢应变速率蠕变产生的重结晶作用又称同构造重结晶作用(Syntectonic Recrystallization)。通常在变形时位错聚集的速率越快,颗粒边界迁移能力越强,动态重结晶作用越明显。动态重结晶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亚颗粒旋转(Subgrain Rotation, SGR)和颗粒边界迁移(Grain boundary Migration, GBM)。 动态重结晶作用的两种主要方式: (a)亚颗粒旋转(Subgrain Rotation, SGR):在变形过程中,动态恢复作用形成的亚颗粒(Subgrain)随着应变的增大逐渐旋转,使相邻亚颗粒边界位向差超过10°-15°,形成大角度边界,产生无位错或位错极少的新晶粒。 (b)颗粒边界迁移(Grain boundary Migration, GBM):在矿物颗粒的高位错密度域,当位错密度超过一定临界值时,以晶体应变能为驱动力,颗粒以突出成核的方式迁移,形成锯齿状、撕裂状不规则界面的无位错或位错极少的新晶粒。 塑性变形过程中的竞争作用 (Competing Processes during plastic deformation) ? 矿物晶体在应力作用下变形量逐渐增大,引起位错密度增加,内应力也增大,使晶体强度不断提高,出现应变硬化,使晶体变形愈来愈困难。而动态恢复作用和动态重结晶作用的结果是使应变造成的高位错密度减少、消失和恢复,引起应变软化(Strain softening),达到动态平衡,最终由位错低的无应变颗粒代替了位错密度高的应变硬化高应变颗粒。 动态重结晶作用产生的效果: (a)矿物颗粒粒度明显减小; (b)晶体力学强度弱化,应变软化增加晶体的韧性; (c)细小粒度有利于颗粒边界迁移。 3.3 扩散蠕变(Diffusion creep) 扩散蠕变—在高温低应力的变形条件下,通过矿物中点缺陷(空位和杂质)和质点(原子和离子)沿颗粒内部或颗粒边界产生物质扩散和运动,而导致蠕变。扩散蠕变按其控制因素和作用方式不同可分为二类: (a)晶内扩散蠕变—纳巴洛-赫林蠕变(Nabbro-Herring creep):在一定温度和应力作用下空位和质点沿着晶粒内部从高密度部位向低密度部位扩散引起岩石或矿物的塑性变形。 (b)干晶粒边界扩散蠕变—柯柏尔蠕变(Coble creep) 在一定温度和应力作用下空位和质点沿着颗粒之间的界面迁移和运动而引起岩石和矿物塑性变形。 §4 大陆地壳构造的流变学模型 ? Carter等(1987)以构造层次的观点建立了大陆地壳构造模型,这个模式具有浓厚的流变学色彩。对不同构造层,可以利用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起主导作用的变形机制加以区分:一般而言,破裂作用主要出现于地表浅部;位错滑动、位错蠕变、扩散蠕变等则多出现在地壳深部或下地壳部分或上地幔中;脆-韧性变形出现在中等深度。脆-韧性变形这一深度往往与地震的发生有关。大陆华北地区大部分地震的震源深度一般都发生在10-15km左右的脆-塑性转化带中。 §5 脆—韧性过渡变形域 ? 有些岩石和矿物在这个过渡带表现为塑性行为,而另一些岩石和矿物则表现为以脆性变形为主,转换带深度和厚度取决于矿物和岩石的力学性质,压力、流体压力、应变速率等物理化学条件。例如:不同矿物脆—韧性转化的深度和温度是不同的: 石 英 300℃ 10-11km 斜长石 450℃-500℃ 15-20km 大理岩、灰岩、石英岩 300℃-350℃ 6-7km 斜长岩类 450℃-500℃ 13-22km 纯橄榄岩,辉绿岩 700℃-800℃ 16-32km §6 大陆岩石圈流变分层性 ? 大洋岩石圈流变分层性通常为单峰式变形,即脆性→脆-韧性→韧性或塑性变形。大陆岩石圈流变分层性通常则呈现双峰式,“三明治式”,多层次变形域,垂向岩石分层十分复杂而且不均匀。因此可以用流变学分层性的理论分析造山带和盆地等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由于不同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