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9章清热药第1节0509修改.ppt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9章清热药第1节0509修改

栀子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 第31页/共46页 栀子 【药性】苦,寒。心、肺、三焦。 【功效】泻火除烦, 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焦栀子:凉血止血 第32页/共46页 栀子 【应用】 1热病心烦 2湿热黄疸 3血淋涩痛 4血热吐衄 5目赤肿痛 6火毒疮疡 第33页/共46页 栀子的应用 1热病心烦 ①药性苦寒清降,能清泻三焦火热之邪,泻心火除烦,治疗热病心烦,躁扰不宁,+淡豆豉。②火毒炽盛,三焦俱热配伍黄芩、黄连、黄柏,组成《黄连解毒汤》 2湿热黄疸 能清利肝胆湿热,治疗肝胆湿热郁蒸所致的黄疸,+大黄、茵陈等。 3血淋涩痛 能清利下焦湿热利尿通淋,清热凉血止血,治疗血淋、热淋,配伍木通、车前子、滑石等。 4血热吐衄 清热凉血,治疗血热的出血。 5目赤肿痛 能清泻三焦火热之邪,治疗肝胆火热上攻的目赤肿痛。 6火毒疮疡 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治疗火毒疮疡、红肿热痛,配伍金银花、蒲公英、连翘等。 第34页/共46页 栀子 【用法用量】入煎剂,5-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苦寒伤胃,脾虚便溏——不宜。 【鉴别用药】栀子的入药。栀子皮——偏于达表而去肌肤之热;栀子仁——偏于走里而清内热。生栀子走气分而泻火;焦栀子入血分而凉血止血。 第35页/共46页 夏枯草 《本经》 第36页/共46页 夏枯草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的干燥果穗。 第37页/共46页 夏枯草 【药性】辛、苦,寒。肝、胆。 【功效】清热泻火, 明目, 散结消肿。 第38页/共46页 夏枯草 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 2.瘰疬、瘿瘤。 3.乳痈肿痛。 第39页/共46页 夏枯草的应用 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 2瘰疬,瘿瘤 苦寒泄热,味辛散结,治疗肝郁化火,痰火凝聚的瘰疬,配伍贝母、香附等;治疗瘿瘤,配伍海藻、昆布等。 3乳痈肿痛 既能清泄肝火,又能散郁结,治疗乳痈肿痛。 【用法用量】入煎剂,9-15g。或煎膏服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慎用。 第40页/共46页 决明子《神农本草经》 为豆科植物决明Cassia obtusifolia L. 或小决明C. tora L.的干燥成熟种子。全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安徽、广西、四川、浙江、广东等地,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生用,或炒用。 第41页/共46页 决明子《神农本草经》 第42页/共46页 决明子《神农本草经》 第43页/共46页 决明子 【药性】 甘、苦、咸,微寒。 归肝、大肠经。 【功效】 清热明目, 润肠通便。 第44页/共46页 决明子 1.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 2.头痛、眩晕。 3.肠燥便秘。 第45页/共46页 决明子 【用法用量】煎服,10~15克;用于润肠 通便,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气虚便溏者不宜用。 第46页/共46页 概述 含义: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药性特点:药性寒凉,沉降入里,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不同作用,使里热得以清解。即内经所谓“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所谓“疗热以寒药”的意思。 适应证:温热病高热烦渴、湿热泻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第1页/共46页 概述 分类: 1.清热泻火药 2.清热燥湿药 3.清热凉血药 4.清热解毒药 5.清虚热药 第2页/共46页 概述 选药及配伍: 1.使用清热药时,应辨明热证的虚实。实热证有气分热、营血分热及气血两燔之别,应分别予以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气血两清;虚热证又有邪热伤阴、阴虚发热及肝肾阴虚、阴虚内热之异,则须清热养阴透热或滋阴凉血除蒸。 2.若里热兼有表证,治宜先解表后清里,或配解表药用,以达到表里双解; 3.若里热兼积滞,宜配通里泻下药用。 第3页/共46页 概述 【使用注意】 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 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慎用; 清热药禁用于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 第4页/共46页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第5页/共46页 【教学内容】 1.清热泻火药 掌握: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 熟悉:天花粉、芦根、淡竹叶、决明子 参考:寒水石、竹叶、鸭跖草、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 第6页/共46页 概说 含义:本类药性多苦寒或甘寒,具有较强的清热 力,能清热泻火,用于治疗火热较盛的病证。 适应证:本类药以清泄气分邪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