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西 溪·民 间 工 艺
在漫长的岁月流淌中,西溪湿地也随着历史的车轮发展前行。唐时已有行政建制,宋后逐渐繁荣。尤其在南宋将杭州作为都城后,大批文人墨客在此居住或逗留,使这片土地上不但可耕,可渔,可舟,并且加上了可庵,可庐,可赏,使西溪成了自然湿地和人文湿地相融合的双重湿地。
农 家 桑 蚕
茂 林 修 竹
传 统 服 饰
梨 园 余 音
农家桑蚕
西溪人世代养蚕。西溪蚕农每年定期对桑枝进行修剪和清理,待来年桑树抽枝时,便开始孵化蚕种。饲蚕要经过五个阶段:头眠、二眠、三眠、大眠、老蚕,产出的蚕茧是作为贡品的清水丝绵的原料。养泥猫、拜蚕神、轧蚕花,西溪人用他们朴实的民俗祈祷蚕茧年年都有好收成。
昔日农耕时代,西溪的养蚕生活盛行。众所周知,蚕宝宝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要吃桑叶,而且要逃避天敌,而蚕的天敌之一就是老鼠,为了蚕宝宝的健康成长,西溪的先民们就自制了双面泥猫,从正、反面看都是宛如猫的样子,从而起到吓跑老鼠的作用。
西溪泥猫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首先取泥、和泥、入模、出模,然后焙干、上白粉、线描、上彩、上清漆等十多道工序。制作泥猫却需要泥、模具、画笔、颜料、清漆等几样必不可少的工具。其中泥和模具的质量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泥猫的质量和活泼的造型。
茂林修竹
西溪湿地多竹,山丘、村舍、田野、池荡处处可见竹林。竹林盛产竹笋,四时不绝,其品种有早笋、黄泥笋、哺鸡笋、熟地毛笋、野笋、鞭笋等,均为美味佳肴不可缺少的配料。竹林也为竹编工艺提供了原料,西溪产茶蓝、菜篮、花篮等各类竹编工艺品,不仅扎实耐用,而且小巧美观,深受居民和游客青睐。
发源于老东岳社区的西溪小花篮,从清末流传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曾经在老东岳、杨家牌楼及蒋村一带非常流行。小花篮的种类很多,有“元宝篮”“圆篮”“发篮”“猪笼篮”等12种样式,主要是用来当作工艺品,给孩子们当玩具,或者放一点细碎的小东西。
西溪小花篮制作工序却很复杂,有撕篾、上色、搭底、编织、别口、收边、插篾等十余道工序,又只能纯手工制作,做一个至少要半小时。
传统服饰
土布,又称老布,是以纯棉为原料,用纺车、木织布机一梭一梭精心编织而成。土布柔软舒适、透气吸汗,对人体皮肤起到意想不到的保健作用。同时,土布纹样雅观、大方、古朴,具有收藏和使用双重价值。晚清和民国初年,西溪百姓基本上穿的是自己摇的纱,自织自染的土布。
土布制作,历史悠久,到现在已有一千多年,是我国劳动人民精心创造的结果,人们为了衣食住行,不得不以各种原料中提取各种物质,达到最终目的,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他为现代纺织工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梨园余音
戏曲是中国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丰富的曲种、优美的唱腔和众多的流派,为广大民众所喜爱。西溪的戏曲资源古老丰富,昆曲、哑目连……尤其是越剧,与西溪有着不解的文化之缘,西溪蒋村陈万元古宅被证实为中国越剧北派艺人首次试演地,从落地唱书到小歌班,从余杭塘河进大上海,为越剧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年陈氏祖父叫陈万元,他在蒋村街上开有杂货店和豆腐店,家中殷实,喜好听书看戏。陈万元更是和唱戏说书的人称兄道弟。有一年恰逢陈万元五十大寿,嵊县北派艺人马潮水等人在蒋村落地唱书,万元便邀他们来为自己做寿。可后来,他觉得听唱书不过瘾,就力劝马潮水上台演《珍珠塔》。潮水开始推脱,但盛情难却,又不能坏了寿星的兴致,只好答应了。
陈万元也许没想到,五十大寿的一场家中演出,竟然唱出了新的剧种———越剧。据史料记载,现存的陈万元古宅(蒋村街16—17号)就是当年越剧的首演地。
“茂林掩映,碧水潆洄,粼光千顷,朝暮云变”不仅仅是西溪湿地特有的景致,也是西溪世代百姓生活的基田。在这个古老的水乡泽国里,西溪先民亦渔亦耕,薪火相传,延续着那份根植于泥土的简朴气息,传递着祖辈恪守的美好精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