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媒体时代与司法公正.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网络新媒体时代与司法公正

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司法公正 几年前,人们对信息社会的概念尚且模糊,更不知将来的信息社会会对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会产生何种影响。而今天网络的迅速普及以及在工作与生活中的广范应用,着实让我们感受到信息社会的扑面而来。 十几年前,人们比较时髦的问候语是“你上网了吗?”“你聊天了吗?”后来是“你建网站了吗?”“你开博客了吗?”再后来大家就不问了,因为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如今已经是微博普及,并且已经普及到与手机网络终端互联,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博互动,每个人既可以是信息的收集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可以进行微博实况传播,一种全新的“网络新媒体时代”正席卷而来。网络新媒体如同雷霆万钧之势,排山倒海一般地迅速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观念,当然也给司法审判带来新的挑战。可以说,每一起引起社会关注的案件的审判,都是通过网络披露、跟踪、发酵,然后引起轩然大波,带来整个社会震动。 感觉近几年,因网络传播而引起社会关注的案件与新闻事件特别多,此起彼伏、风起云涌、跌宕不羁。现在的信息传播的特点往往首先是网络跟踪关注,然后是网络与传统媒体推波助澜、相辅相成,最后演变成各种媒体大面积铺开,形成社会热点、焦点。 今年年初的药家鑫杀人案,本是一起普通的因交通事故而引发的故意杀人案。音乐学院的在校生药家鑫在驾车撞伤受害人后,又持刀刺被害人八刀致死,以上情节是否应当判处死刑?这本应是法官依法裁判的司法审判行为,最后却演变成了一场全民参与的全民审判活动。随后的一起典型案件是云南李昌奎杀人案。李昌奎因恋情而奸杀被害人,同时又将被害人3岁的弟弟摔死,法院一审判处其死刑,云南省高院二审却改判其为死缓。经过几个月的网络跟踪、酝酿、发酵,舆情不断升级,云南高院某副院长出面解释改判死缓的理由是提倡“少杀”、“慎杀”理念,被告人又有自首的情节。而这一解释又如投入粪坑的石头——激起更大的民愤。最后,云南省高院在舆情强烈的压力下不得不对案件重审,最终改判李昌奎死刑立即执行。本年度还有许多因网络而引爆的案件与事件:7·23高铁追究尾事故,以及善后处理过程中挑战人类道德最底线的行为;9·27上海地铁追尾事故(系对二个月前的高铁追尾事故的复制);郭美美炫富引爆红十字会信任危机事件;年末的佛山二岁女童小悦悦被汽车碾压,十八位路过人见死不救事件;在“我的爸爸是李刚”之后又出现的“我爸是李双江”经典语,李双江十五岁的儿子开宝马打人事件…… 下面通过这些典型案件及网络事件来分析网络新媒体与司法公正的相关问题。 第一、如何认识全新的网络新媒体 网络新媒体区别于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特点就是每个人既可以是信息的收集者又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同时收集与发布信息的效率远远高于传统媒体,尤其是智能手机网络终端的普遍运用与微博的普遍兴起,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已经实现了紧随事件的发生甚至与事件同步。我们在看一些网络事件现场照片时,就会发现很多手举手机进行拍照的旁观者已经成为一道风景线,一些人在拍照收集现场影像的同时便通过微博等网络工具发送到互联网,实现对事件的紧密跟踪,使事件发生与信息发布同步完成。 网络普及初期,网络信息是通过相关的门户网站及BBS论坛或聊天工具交流的。当时,人们突然感觉到整个世界就像一个小村庄一样,人们沉醉于信息的收集与发布的自由畅通,无所拘束。后来出现了博客,每个网民都可以在网上建立富有个性的私人领地,可以充分张扬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并可以随时互动与更新。比较之下,传统媒体的审查出版、信息滞后与单方传播的缺点越发突出。近两年,微博在中国迅速兴起,微博的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等特点,超过所有其他媒体。尤其是微博与手机网络终端的珠联璧合,更加让人感受到全新的信息融通与交流方式。感觉到网络仿佛突然将整个世界紧密覆盖得没有一丝缝隙。 据新华网北京2011年5月16日电(记者华春雨),记者从16日在北京召开的百家网站抵制非法网络公关自律公约签约大会上了解到,截至今年3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达4.77亿,中国已备案网站数量达到382万个,互联网正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巨大影响。由此可见,网络已经成为我国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手段。人们将现代的网络交流方式称为“网络新媒体时代”正是恰如其分。 我们思考与研究“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工作与生活也是菊花盛开正当时。 第二、如何对待网络新媒体对司法审判的影响 有人将网络对司法审判的监督称之为对司法审判的干预与绑架,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在药家鑫杀人案与李昌奎杀人案审判过程中,人们会感受到一浪高过一浪的民意汹涌。网络新媒体将法院审判活动的每一个细节都在第一时间全面曝晒在阳光之下,在这阶段又不时有法学专家学者与社会学、伦理学专家调高献身参与、推波助澜,最后将把持司法审判权的法院推到风口浪尖。在这种全民关注、全民参与的情势之下,法院是依据案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73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