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家庭“早期教育热”分析与思考
家庭“早期教育热”分析与思考
[摘要]目前,我国家庭早期教育出现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倾向。出现这种倾向的原因与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加大,家长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出现偏差,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和商人的炒作,媒体的不当跟进以及正确理论导向的匮乏和部分幼儿园的误导等有关。因此早期教育如何摆脱成人化因素的干扰,成人如何保证儿童有充分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健康成长等问题值得深思。
[关键词]家庭教育;早期教育热;分析;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11-0050-03
一、家庭“早期教育热”现象的产生
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与独生子女政策,家庭经济文化水平显著提高,家庭的教育功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回升趋势。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界对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智力假说的推介,使家庭“早期教育”在我国迅速升温。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内地出现了早期教育和早期智力开发的热潮。许多家长纷纷给幼儿园和教师施加压力,要求尽早教幼儿学习读、写、算以及拼音和外语,他们把孩子识多少字、会不会算算术、能不能拼音、会不会说外语作为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高低的指标:报刊上开发婴幼儿潜能的广告和报道连篇累牍。以L市某示范园为例,全园531名幼儿中,参加各类“特长班”学习的幼儿有235名,其中尤以大班幼儿为甚。孩子参加的“学习”少则一项,多则四五项。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珠心算、英语、绘画、钢琴、电子琴、舞蹈、围棋等。2002年4月1日的《中国教育报》曾刊登过一个5岁孩子的一周作息时间表。
星期一:早7时起床,8时上幼儿园;15时至17时,学识字;18时回家吃饭;19时去少年宫上画画班;21时写识字作业1小时;22时洗漱、睡觉。
星期二:早8时上幼儿园;15时学英语;18时回家吃饭。看书1小时;20时学拼音1小时;21时看电视:22时睡觉。
星期三:下午15时至17时学美术:晚上去少年宫学围棋;回来,学英语1小时;22时睡觉。
星期六上午:学珠心算。
星期日下午:学小提琴。
这一作息时间表足以说明家庭早期教育中的浮躁和急功近利倾???。
二、造成家庭“早期教育热”的因素分析
全社会对早期教育的重视是家庭“早期教育热”兴起的宏观原因,下述因素对家庭“早期教育热”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加大
人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生存环境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参照系。社会与人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社会资源稀缺而人口数量庞大。只有那些具备一定条件的人才有可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并获得发展,这个条件就是知识、才能和机会。
现实给家长们一种导向:只有通过勤奋学习和不断努力才有可能在社会竞争中胜出,而这种“努力”“学习”似乎越早越好。这从笔者平时收集到的资料中可见一斑。
“唉,没办法。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不从小抓紧点,以后上不了名牌大学,找不到好工作,就影响了孩子的一生。”(访谈记录)
“我在东北一个曾经很富裕。也为新中国建设立过功劳,但现在发展相对滞后的一个重工业城市,人的文化素质也不是十分高,可家长对孩子的期盼或要求都很高。大部分孩子从3岁开始就在各种特长班中生活,最多的可能学四五项,我一直很反对,也没让自己的孩子加入这一队伍。可后来,我发现不行,人生活在现实环境中,你改变不了环境就得适应环境,如果不这样,最先受影响的是自己。所以我的孩子就出现了一系列的上学不适应状况。现在也是如此,下学期学乘法,假期家长就把乘法都教会。一半以上的孩子开学后都把本学期近一半的课学完了,我真的不敢恭维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可自己的孩子不是天才,我不得不适应这种做法。这也是一种消极适应吧。这就是现状,家长的心愿不外乎是让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早走一步,大家都早走了,你正常也就显得晚了。”(网络BBS留言)
这两则记录道出了许多父母面对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时的忧虑和无奈,有些家长虽然十分痛恨这一现状,但又不得不“冲锋陷阵”,唯恐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二)家长的儿童观与教育观出现偏差
家庭教育者的地位是通过父母角色的获得而自然确立的,其教育权是一种天然的权利,无需受过正式培训和考核,因此他们不易形成科学的儿童观与教育观。
不少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家长错误地以为通过训练让孩子学会的东西就是他们在这一年龄阶段应该学且必须学会的东西;早期“智力开发”就是早期教育,就是提前进行读写算等技能训练和学业知识传授,津津乐道于孩子能识多少字,算小学几年级的算术,会不会英语,等等,而不考虑也难以意识到这种盲目的“拔苗助长”“掠夺式开发”会给儿童未来发展造成潜在的巨大危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