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大恺要活更像自己.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杜大恺要活更像自己

杜大恺要活更像自己   在当下,还有什么比自由、散淡、抒情更接近人性呢?无疑杜大恺是活的最像自己的一个人。         面前的他,和颜悦色,举止斯文,嗓音洪亮。和乐恺悌的杜大恺,让人有如沐春风般的感觉。一件蓝色开衫,把他衬托得更加鹤发童颜;那双看过了66年人生风雨的双眸,居然纯净如水。   一时间,我的脑海叠现出一连串形象―――恬静的老者、渊博的学者、慈祥的父亲……   讲他的故事,并非仅仅因为他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满腹经纶的学识功底,更因为他以“自然为师世久安”和“要活的更像自己”的良好期许和不懈追求。   没有貌似深刻的教授那种故作姿态,也找不到风流名士那种令人恶心的做派,和杜大恺先生交谈,是一种休息,是一种享受。杜大恺先生是学者,执教三十年,桃李满天下。虽年近七十,但仍不辍翰墨。暮年壮心,可见一斑。水墨是他艺术生命的一部分,是他情真意切的抒发。   他坦言,没有其他爱好了,有空就写写画画。   他认为,艺术与时势,与国运休戚相关,不惟个人私事,对艺术滋生一种庄严感。   他强调,艺术家和普通人是一样的,“艺术家经常被写成疯子奇人怪人,艺术家不是这样的,这是错误地理解艺术和艺术家。”   在他看来,特别怪诞的东西和艺术没有关系,乱七八糟的都叫当代艺术,实际上当代艺术应该有严格的学术界定。   “没有刻意去打听结果,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当记者问到他对“杜大恺水墨作品展”(2009年4月至5月在798艺术区)展览结果是否满意时,他说,展览没结束时我就去了浙江,不得而知。他显然活得更像自己,只顾耕耘,不问收获。      如歌的人生年轮      杜大恺于1943年8月8日生于河南叶县,祖籍龙口,时值抗战,襁褓中随父亲辗转于豫陕陇诸地,周岁后由沪抵居青岛。父杜宇,生前任青岛民报总编辑,是青岛左联的发起人,与王统照、吴伯箫、洪深、臧克家、姚雪垠等过从甚密,1947年他四岁时父亲病逝,是母亲姚淑珊含辛茹苦一手将他拉扯大。那是一位有着孟母般情怀的母亲,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受外祖父熏陶,吟诗填词,曾任战地记者,父殁后一直任小学、中学语文教师,1957年被划为右派,一生含辛茹苦,因性情豁达,2003年仙逝,年逾九旬。母亲不仅养育他长大,教他做人,更给了他知识的哺育。杜大恺博览群书,学问渊博,是母亲的教诲所至,日积月累,读书对于他是一个习惯,一件神圣的事情,在这个时候,他不喜欢任何人、任何事情来打搅他。   因母亲之故,杜大恺十五岁辍学,步入社会,先后任职校教师、美工、工艺美术师,与艺术亦近亦远。如他所说工作之余则画画读书,尽兴而已,并无奢望,任时代安排他的生活。然他的失学是母亲一生的心病。“感谢邓小平,是他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我的命运。”1978年恢复高考,杜大恺考入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从祝大年先生,读研究生,学习装饰艺术。祝先生之外曾聆听张仃、庞薰琴、雷圭元、郑可、吴冠中、袁运甫诸先生教诲,“言犹在耳,惠及终生”。杜大恺感激地说:“今日思之,我于艺术之结缘,一半是命定,一半是机遇,但一经结缘,则深以为幸,从未悔之。”      因装饰艺术而涉足陶瓷、金工、纤维、木、石、漆等众多领域,因此而得识材料工艺之美,知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二十年间,杜大恺值得记忆的事是参加首都机场壁画,中央政府赠送香港行政区《永远盛开的紫荆花》雕塑,以及中华世纪坛《中华千秋颂》壁画等的创作,因心性使然,装饰艺术囿于空间人事,终有不能尽兴之憾,故他自1990年始,“试做水墨,初画水乡、荷花、人体,渐及山水,假色入画,墨与色兼施。幼时从母教,习书经年,略悟笔法,加之画油画、水粉、水彩之经验,故能诸法杂揉,不拘一格,皆以人所不为而为之,遂与时风迥异,渐呈风格。”   杜大恺告诉记者,“有评论将我归入以西入中一类,与林风眠、吴冠中同宗,我不以为然,自以为我仍是很中国的,惟以当代是归,骨子里十分执著的守护着中国情结,依我所见,林风眠、吴冠中亦然。”    1999年11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成立绘画系,杜大恺任系主任,2006年卸任,兼授中国画与公共艺术两科课程,画画从此名正言顺,近六十岁时,职业与兴趣的一致不期而至,是幸事或是不幸?“人生是不能自己把握的,对于这一点无论爱恨若何皆是枉然。我不信命运,但相信偶然性,因此我对成功或有向往,却不苛求。其向往亦不过如儿时的梦,亦真亦幻,有且未有。”   2003年,他出版文集《艺术帚谈录》,收录八十年代以来发表的一些短文,其中序言最多,都是朋友或同道的嘱托,不说亦不行的话。2003年出版《杜大恺水墨作品集》,收录了自1990年以来的水墨作品一百二十三幅,算是对其一段时间的总结。2001年始收博士生,2003年始任博士后合作导师,2004年创办《清华美术》,杜大恺任主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