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石窟186窟壁画艺术分析-artistic analysis of murals in 186 grottoes of kizil grottoes.docxVIP

克孜尔石窟186窟壁画艺术分析-artistic analysis of murals in 186 grottoes of kizil grottoes.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克孜尔石窟186窟壁画艺术分析-artistic analysis of murals in 186 grottoes of kizil grottoes

1绪论1.1研究背景1.1.1龟兹在中国佛教艺术发展史中的重要价值龟兹,地处塔里木盆地北缘,扼古代东西交通要冲,古丝绸之路横贯其中,是中原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的交融荟萃之地。东西方文明曾沿着这条贯通亚欧大陆的古丝绸之路在这里交汇、碰撞、融合,并不断地繁衍生息,孕育了灿烂的古代西域文明。龟兹在历史上曾经是西域36国中的一个中心邦国,西汉神爵三年(公元前2世纪)龟兹正式纳入汉朝版图。据班固《汉书》记载,龟兹在汉以前就是个有户七千、人口八万多、胜兵两万的西域大国,在历史上声名显赫。汉初的龟兹曾是丝绸之路北道重镇,而后又成为连接丝绸之路北道与中道的必经之地。历朝中央政府对龟兹都十分重视,把治理西域的最高权力机构都设在龟兹境内。从西汉的西域都护府,到唐代的安西大都护府,龟兹一直是西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它在东西方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不断向周边进行着文化的辐射与传递。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龟兹曾是佛教文化早期涉足的地区之一,佛教最初沿“丝绸之路”越过帕米尔高原进入塔里木河流域后,首先分别通过莎车传入于阗,通过疏勒传入龟兹,并逐渐传遍塔里木河流域,构成了以于阗、龟兹、鄯善等三大佛教文化中心为主体,连接塔里木盆地周缘诸国的佛教文化环形带。“西域历史上佛教最盛的地点就是龟兹,佛教何时传入龟兹,学者们一向意见颇多分歧,总之是早于中国内地①”。佛教传入龟兹后,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传布,在龟兹流行起来。大约进入公元3世纪时,龟兹佛教才进入鼎盛时期,随之产生了第一批石窟②。龟兹石窟汇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集中了中亚文化的优秀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使之在佛教文化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龟兹石窟做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遗迹为消失的文明提供了特殊的历史见证,龟兹地区的众多石窟寺代表了公元3—14世纪佛教艺术的杰出成就,也代表了中亚绘画艺术的最高峰,保存了大量的重要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信息,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研究资源,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①季羡林“龟兹研究三题”载于新疆龟兹学会编《龟兹学研究》第一辑003页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石窟研究所、新疆大学中亚文化研究所编《龟兹石窟》新疆大学出版社,1990年.161.1.2龟兹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克孜尔石窟克孜尔石窟位于天山南麓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沿之间的渭干河谷北岸,背靠明屋达格山,隔河南望是雀尔达格山。作为古龟兹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克孜尔石窟内容丰富,位置重要,既可作为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又是联系中亚和东方佛教遗址的纽带①。克孜尔石窟目前有编号的洞窟269个②,分布在谷西、谷东、谷内和后山四个区。壁画总面积达一万余平米的壁画,壁画内容包括佛、菩萨、飞天、比丘、供养人和本身故事画、佛转故事画、天宫伎乐图、说法图、礼佛图、动物画、天象图等。壁画题材前期主要见于汉译《贤愚经》,晚期主要见于汉译说一切有部经律,流行千佛题材,是我国现存少数几个主要表现小乘佛教内容的石窟之一。1946年我国朝鲜族画家韩乐然在克孜尔10号窟的题刻中高度评述了克孜尔的壁画:“…观其壁画琳琅满目,并均有高尚艺术价值,为我国各地洞窟所不及…”。随着对龟兹文化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克孜尔石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瞩目。克孜尔石窟是龟兹文化的典型代表,更是古西域最重要的古代美术遗存之一。深入探索克孜尔壁画,有助于把握兹文化艺术的真实性质,准确评价古龟兹人的艺术创造与贡献从而成为解密西域美术的突破口。无论是它以龟兹风格为主多种风格并存发展的壁画风格,还是它集中反映小乘佛教观念的壁画题材,或者它形式多样、窟形完备的洞窟形制,都代表着龟兹文化极高的艺术水平,是研究佛教石窟美术的重要遗存。那些色彩斑斓的壁画,对研究西域美术、佛教文化艺术、社会历史以及中西方的交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1.3186窟在克孜尔石窟研究中的特殊价值186窟位于克孜尔谷东区,千泪泉水潺潺流过苏格特沟,沟内芦苇丛生,两旁山势陡峭,186窟就在向东300余米的山体上,一条长廊将它和相邻的洞窟连接在一起,南侧的187和北侧的185窟都是龛窟。1906年,德国人格伦威德尔、勒柯克等到此考察时,将186窟称为“中心窟”(MittlereHohle)。作为269个编号洞窟之一,186窟的地位似乎并不凸现,既不是特窟也不是一级①宿白,《克孜尔部分洞窟阶段划分与年代等问题的初步探索》见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一)序言部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10-23页②1953年编号洞窟236个,1973年新发现一个,编为新1窟,因加固克孜尔石窟山体工程时的需要,于1989年清理出10个被沙土掩埋的洞窟,,1990年由清理出23个洞窟,现总共有编号洞窟269个。参见新疆龟兹研究所编著《克孜尔石窟内容总录》2000年6月版窟。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