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小麦育种目标及主要性状遗传和 与选育 作物育种学各论课件.ppt

第二节 小麦育种目标及主要性状遗传和 与选育 作物育种学各论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节 小麦育种目标及主要性状遗传和 与选育 作物育种学各论课件.ppt

Dedio(1975)把切下后的叶片在实验室干化24hr和48hr以后称重,证明了普通小麦和圆锥小麦基因型间持水力的差异;还鉴定了持水力高低不同的品种间的杂交后代,发现持水力是简单遗传,并受显性基因的控制。 Clarke(1982)比较研究表明:测定切叶的持水力是筛选小麦抗旱性最有希望的技术。 对杂种后代的选育环境条件有不同的见解,有人主张要在胁迫的条件下进行,才能产生抗旱的高产类型。 另一种见解,认为在适宜的水分条件下的产量潜力可决定胁迫条件下的产量潜力。Hurd(1969)发现在适宜水分条件下的一个高产品种在干旱条件最低产。Fischer(1979)也发现在非干旱条件下产量越高的就越不抗旱。 Clarke(1984)研究表明,有些品种在干旱和湿润条件下具有相似的产量等级,而另外一些品种在两种条件下表现出明显的产量等级差异。因此不能根据少数基因型的表现作出普遍的结论,必须根据一系列基因型测定结果作出结论。 目前一般认为,干旱条件下和非干旱条件下小麦品种的产量并不是普遍联系的,育种或者选择干旱条件,或者兼顾产量及其稳定性而在不同环境下进行产量测定。前者有一定的局限性, Smith则认为胁迫严重的环境下,小麦生长很差,很难区分开群体内不同基因型的差别。后者育种成本高。 如何选择抗旱育种的环境? 在干旱条件下进行产量选择,Shebeski(1967)认为产量测定应该从杂种三代开始,但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生长的杂种二代植株所产生的种子不足以供重复的产量测定。则第二代单株经过加代繁殖,就可以有足够的种子供多点重复的产量测定。在产量测定上,Hurd主张,多品系应该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试验点进行重复的产量测定。 但过于广泛使用1BL/1RS抗源,造成抗源的单一化,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北方冬麦区使用的品种90%含有洛类抗源。导致当生理小种改变时,抗性的丢失,引起1990年条锈菌在局部地区的流行。 以多基因聚合的繁6为抗源的杂交改良:主要在西南冬麦区种植。 繁六是四川农学院采用7个亲本,连续杂交8次,于1969年育成。 繁六的特点在于聚合了诸多的不同抗源,因此能抗多小种。是西南冬麦区历史上最突出、有效的种质资源,具有产量高、适应性好、抗性(尤其是抗条锈)强特点。 直接或间接利用繁六育成的品种有25个,都先后成为当地大面积推广的品种。 小麦抗条锈病性的遗传 常规遗传分析:英国学者R.H.Biffen1907年即开始研究,主要方法用抗病材料与感病材料杂交,根据其后代抗病表现及抗感分离判明抗性基因的数目和显隐性。 单体和缺体分析,自上世纪50年代E.R.Sears创造出小麦单体、缺体系列以后,众科学家运用单体分析等方法使小麦抗条锈病性的基因定位于某一染色体上,甚至染色体的某一臂上,使抗条锈病基因的鉴定更为精确。目前已经正式定名的抗条锈病基因位点达28个(到1998年)。 分子标记研究:上世纪90年代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使抗条锈病基因定位的工作更为精确。目前国际上已经建立了抗条锈病基因Yr7、Yr8、Yr10、Yr15、Yr17的分子标记。 小麦抗条锈病的品种资源的研究是进行抗病育种的基础,包括抗病资源的收集、鉴定、筛选、研究和利用。 抗病资源的收集:我国小麦抗源的收集主要来自于国外,从引进地区看,30、40年代得到较成功的抗源主要来自于意大利,40~50年代中期很多来自美国的材料表现为免疫和高抗。60~70年代抗病资源主要来自与苏联、东欧,80年代主要来自英、法等西北欧国家。同时,我国的地方品种中也有丰富的抗性资源。 抗病性的鉴定和抗源的筛选 :早期主要是利用天然发病的大田成株鉴定,后来开始采用在田间对诱发行进行人工接种的方法。鉴定的方式有:苗期分小种鉴定、成株混小种鉴定、成株分小种鉴定、苗期成株对应鉴定等 抗源的改良:抗源的农艺性状改良可能是育种学家选用抗源的首要条件,但从植物病理学家的观点看,抗病的持久性才更为重要。 随着抗病性鉴定的深入,人们认识到小麦品种的抗病性有不同的类别,分为全期抗性、成株抗性、主效基因抗性、微效基因抗性等。其中主效基因抗性大多是全期抗病,苗期和成株均表现为免疫或高抗,深受育种家的喜爱。但往往这种抗性也是小种专化性的,面对生理小种群体产生巨大的选择压力,也最容易丧失。 在我国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在长江下游和华南冬麦区及东北春麦区的东部,近年来已扩展到关中地区和河南省。在小麦病害中其重要性仅次于条锈病。 生产上迫切需要抗赤霉病的品种,但由于抗源缺乏和发病受条件影响大,鉴定结果不稳定,给小麦的抗赤霉病育种带来很大的困难。 2.小麦抗赤霉病性 MLYW NES MLYW (Middle and long Yangtze river valley winter wheat region) NES( Northe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