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煤层瓦斯赋存及煤储层物性特征
* 3.天然裂隙的影响 煤储层天然裂隙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对煤储层渗透率具有重要影响。从理论上讲,天然裂隙发育,有利于提高煤储层的渗透率。 在地应力、裂隙充填状态相差不大时,天然裂隙越发育,渗透性就越好。当地层褶皱隆起时,有效应力降低而使裂缝张开,有利于提高煤层渗透率。 * 4.煤体结构的影响 由于煤体破碎程度不一,煤体结构通常被分为原生结构煤、碎裂煤、碎粒煤和糜棱煤四种类型。原生结构煤和碎裂煤煤体结构相对较完整,强度高,裂隙连通性好,渗透性高;碎粒煤和糜棱煤煤体结构松软,强度低,渗透性差。 * 5.储层压力的影响 煤储层渗透率随储层压力增大而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当储层压力大于5MPa,渗透率普遍小于0.1×10-3μm2 (图4-35),这是煤储层压力随埋深加大而增高以及渗透率随埋深加大而减小的必然结果。 图4-3835 沁水盆地中南部上主煤层(3煤)与下主煤层(15煤)渗透率与储层压力的关系(据傅雪海等,2007) * 6.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就某一盆地而言,从盆地边缘到盆地中心,地下水的流动依次可分为强径流、中等径流和弱径流。径流变弱,煤储层渗透率变低的规律性明显。这一现象的主控因素是埋深(地应力),而水文地质作用可能只占很少部分。水文地质条件对渗透率的影响往往是通过煤储层埋深和储层压力体现出来的。 * 第一节 煤层瓦斯地球化学特征 第二节 煤层瓦斯赋存与瓦斯吸附解吸特征 第三节 煤层瓦斯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节 煤层瓦斯垂向分带 第五节 煤储层压力特征 第六节 煤层孔隙与裂隙特征 第七节 煤储层渗透性特征 第八节 煤储层瓦斯流动规律 第四章 煤层瓦斯赋存与煤储层物性特征 * 一、煤中气体的流动 在自然界的原始状态下,煤储层中的气体以承压状态存在着,气体处于平衡状态,可以视为不流动。当人为活动,如井下采掘活动、气井排水降压等破坏这种原始的压力平衡状态时,就会引起煤储层中气体的流动(见图4-36,图4-37所示)。 第八节 煤储层瓦斯流动规律 * 图4-36 邻近层的瓦斯流动 1-卸压圈;2-冒落圈;3-保护层;4-被保护层;5-瓦斯流向 (据周世宁等,1999) * 图4-37 巷道周围煤体中瓦斯流动示意图 1-巷道;2-瓦斯压力等值线;3-瓦斯流线 (据周世宁等,1999) * 气体穿过煤储层孔隙介质的流动机制可以描述为3个相互联系的过程(图4-38):①压力降低,气体从煤基质孔隙的内表面上发生解吸;②气体穿过基质和微孔扩散到裂隙中,扩散作用是由基质与裂隙间存在的浓度差引起的;③气体在压力差作用下以达西流方式在裂隙中渗流。这3种作用是互为前提、连续进行的统一过程,不能割裂开来单独进行。 从煤的内表面上解吸 穿过基质与微孔扩散比例增大 在天然裂隙中流动 图4-38 煤中气体流动的3个阶段(转引张新民等,2002) * 二、解吸 当储层压力降至低于临界解吸压力时,气体分子开始解吸,并遵循给定介质的等温吸附过程。 吸附时间是指总的吸附气量(包括残留气)的63.2%释放出来所需要的时间,一般用天或小时来表示。解吸过程的快慢可以用吸附时间(sorption time)来定性表示。 * 三、扩散流 气体穿过煤基质和微孔的扩散流动依煤基质块孔径大小有三种方式,即:①整体扩散:分子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②克努森(Knudson)型扩散:分子与孔壁间相互作用;③表面扩散:像液膜一样吸附的甲烷沿微孔隙壁运移。当孔隙直径大于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时以整体扩散为主;当孔隙直径小于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时以克努森型扩散为主;表面扩散作用受控于气体分子和孔壁表面之间的连续碰撞情况,气体是作为吸附相运移的。三种扩散方式中,表面扩散作用最小。 * 扩散流动是气体分子随机运动的结果。图4-39为煤基质中甲烷的分子扩散示意图,可用来说明甲烷的扩散过程。气体分子是随机运动的,假定试图穿过某一虚拟内表面的两侧气体的百分率相同。由图示,靠近基质中心一侧(左)的甲烷浓度大于靠近割理一侧(右),所以试图从左向右穿越的分子数目显然大于试图从右向左穿越的分子数目,总的运移方向是从左向右,即从煤基质块向割理流动。 * 图4-39 煤基质中甲烷的分子扩散(据张新民等,2002) * 在微孔系统内的扩散过程,一般用菲克(Fick)定律来描述,即 (4-21) 式中:dm为扩散量(m3/m2);D为气体扩散系数,在理论上D=1/3lv(l为分子平均自由程,v为分子平均速度,单位为m2/s);dc/dl为气体浓度梯度[m3/(m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