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历史文化遗产地理标志—龙江第一渠.doc

北大荒历史文化遗产地理标志—龙江第一渠.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大荒历史文化遗产地理标志—龙江第一渠

北大荒历史文化遗产地理标志 龙江第一渠 ——充满灵性的地方 位 置: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绥滨农场北部 时间:2005年 推荐理由:绥滨农场“引黑灌区”是黑龙江上建立的第一个水利灌溉工程,也是目前垦区利用黑龙江水发展绿色有机水稻的最大、最佳示范区。象征龙江第一的巨石、百米跨渠索桥、文化长廊、语台神鼎、江边文武风亭与界江自然风光浑然一体。2008年这里被《农垦日报》评为最受读者喜爱的“十大景点”之一。 正文:“这里真正体现了现代化大农业的壮美,我要颂歌北大荒”,著名作词家车行用动情的话语诠释出了这里美的内涵,“龙江第一渠”也恰如其名地展示出了它无穷的魅力,大界江、大生态、大工程、大景观和大农业勾画出一幅大气十足的壮景,不禁让人感叹“北国风光赛江南”。 和心灵一起去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沿绥嘉公路进入绥滨农场灌区,产生视觉疲劳的人们精神会为之一振,尽眼处,形如网状的水渠交织在广袤的田野之上,汩汩流淌的江水在阳光的照射下似万道银线交织在绿色的稻海当中,清爽怡人的景色消除了人们旅途的疲惫,思维在行进中飞快地跳跃,目光开始探寻渠水源头的壮美,一条南北横卧的银带在千米之外从朦胧中愈见清晰,被驯服的黑龙江水在宽阔的主渠上静静的流淌,驻足桥头远望,万米长渠如同横亘半空的巨龙,龙头处屹立着高耸的泵站,主渠的龙身顺着龙尾向南不断延伸,一条条辅渠和支渠恰似龙脚和龙须在广阔的大地上铺开。主渠边,闲庭信步的垂钓者,吐着烟圈享受着难得的惬意,顺水飘来的几条观光小船,刺眼的黄色马甲,粉红色的遮阳伞,伴随着戏水的欢笑,让人仿佛置身于京杭运河,游览于秦淮河畔,吊足胃口的过客,此时也许会忘掉繁务的缠身,顺着沿渠公路疾驰一饱“龙江第一渠”源头的壮丽风采。 三公里长的沿渠公路两侧,挺拔的银中杨像位列的哨兵,素有“美人”赞誉的樟子松兼植其间,紫叶海棠、小叶丁香、加拿大红樱、俄罗斯红叶李等花冠树种恰当地点缀在相同距离的节点,临着江风带来的凉爽,允吸原始森林的野生气息,渠首的轮廓逐渐进入视野。“NK绥滨农场灌区”的树墙标识雕刻在渠首大堤斜坡,用特色的格调定位这里就是灌区的源头—渠首。 如果说追溯历史,绥滨农场无疑是黑龙江上开渠引水的先驱,早在上世纪70年代,敢为人先的农场人就先后开凿了东灌区和西灌区两个地上土渠,由于功能定位的缺陷,导致两个灌区先后丧失作用,走进新世纪的第二年,善于把握机遇的绥滨农场再次吹响了建设现代化灌区的号角,历经4年的建设,投资2.58亿元,设计灌溉面积30.18万亩,总干渠20公里,全部用水泥浇筑的新型灌区正式建成,同时,农场着力打造富有现代和自然气息的“龙江第一渠景区, “龙江第一”、“语台”、“120米铁索桥”等景观,水上、垂钓、特色餐饮生这里没有云山雾罩的古刹庙宇,但有和天对话的语台,祈盼丰收的神鼎足使你恍入仙境;这里没有传承经典的史话诗经,但文亭的儒雅,武亭的雄风足让你顿觉文韬武略;这里没有古老神秘的传说,但灵泽献瑞的吊桥,龙江第一的巨石足让你浮想联翩;这里虽偏寄一隅,但部长的光临,艺术名人的赏光,让它的美名吸引四方来客。在这里你会享受到咖啡厅的浪漫、垂钓园的惬意、开闸提水的澎湃、远眺界江美感江水炖鱼的醇香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