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社会学与经济学.docVIP

粉丝社会学与经济学.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粉丝社会学与经济学

粉丝社会学与经济学   名人和奇观填补了空虚,进而造就了娱乐崇拜,同时导致了一种浅薄、浮华的商品文化的统治。商品文化无法造就完整的文化,因为它在每件商品上都打上了转瞬即逝和完全不可替代的烙印         24岁的王瑜是一名外企白领,她的另一身份是超女谭维维的支持者团体的组织人。这些支持者被戏称为“维生素”。自从成为“维生素”以后,王瑜每天的生活添加了一项新的内容:去网上俱乐部发帖和顶帖,到各个论坛宣传偶像的最新动态。“谭维维是我们的精神支柱。”王瑜说。   中国文化产业在过去几年的爆炸式发展在制造出无数娱乐明星的同时,也催生了大量象王瑜这样的明星崇拜份子,这些明星崇拜份子拥有一个共同的称谓:粉丝(英文fans的音译,意即迷,狂热者)。时至今日,“粉丝”已然成为文化消费中最活跃、最广大的群体,并逐渐形成一种具有独特鲜明特色的“粉丝文化”。      粉丝社会学      “每次我走近湖南台所在的广电大厦,还有几百米距离,就已经看见成千上万的‘粉丝’围在道路两旁,那景象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比如人数最多的‘玉米’身穿统一的黄色上衣,列着方队,就像古罗马开过来的‘黄色玉米兵团’,还高喊口号‘玉米不怕累’,那种沸腾的场面只能用疯狂来形容……”超女评委黑楠这样描述过他眼中的“粉丝”。   对公众人物具有强烈的认同,构成了“粉丝”的社会心理基础。在明星的号召下,“人们像社会动物一样聚集在一起。他们沉醉于从过度兴奋的人群中迸发出来的神秘力量,然后又逐步进入易受暗示影响的状态,就像那种由药物和催眠术引发的状态。”(塞奇?莫斯科维奇)   粉丝们在各大城市的闹市区“扫街”、在白领们集中的写字楼“扫楼”……在一切可能的场景下为自己的偶像拉票。他们身着统一的服装、举着偶像的招贴来吸引路人注意力,他们用一个棒棒糖等小礼物来请求过路陌生人的支持……   但“疯狂”背后却有着清醒的理性规划。《中国青年报》的文章《超女评选中的公民意识》介绍了张靓影的粉丝们的自组织行为:“‘凉粉’成立了五个职能部门:宣传部、策划部、???务部、组织监察部和长沙现场工作部。他们在网上策划、讨论、决策,共同起草、制定和修改规则,并公之于众。整个过程都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   这是一种有趣的现象。过去那种游兵散勇式的追星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具有了社会动力学意义上的群体。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作为一个社群,“粉丝”们正日益主动参与到当代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转型进程之中。   2007年1月,一个名为“粉丝公益联盟”的团队在北京宣布成立,加入联盟的有上百个粉丝团体,参与人数众多。成立的当天下午,粉丝联盟的成员一起乘车前往顺义,参与“走进太阳村”行动。这次行动为太阳村共筹得资金2820元整,衣物49包,鞋5双,书若干,文具若干。在活动中,各个粉丝团体与孩子们一起沟通交流,表演节目,参加互动小游戏,去操场摘辣椒……和小朋友们玩得不亦乐乎。   粉丝团体的崛起凸显出中国民间的自组织行为的勃兴。尽管如此,与近年中国社会蓬勃发展的其他民间组织相比,“粉丝”群体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组织关系还显得十分微弱。“粉丝”群体的团队精神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象征,其组织行为是为了追求文化和兴趣认同,但它本身不具备社会团体所有的基本属性。它的交流意义主要体现在媒介化的互动和个人的兴趣互动,而非社会运动。      粉丝经济学      庞大的“粉丝”人群自然也蕴涵着巨大的经济能量。2006年11月6日,全球首个以粉丝为主题的节庆正式创立推出,主办者明确宣称“粉丝节”的目的,“就是为了孕育粉丝健康文化,撬动一个潜力巨大的‘粉丝产业’,形成一种新兴的‘粉丝经济’。”   “现在一般性的粉丝都需要交纳一定的年费,从10元到100元不等,如果另外组织活动的话,还要再收取活动费。”一位熟知粉丝团运作的人士透露说。   据她推算,一个300人左右的“粉丝团”一年所产生的费用至少在五六万元左右,“这些费用的收支大都没有合法凭证,完全只能靠经手人自律,光是在采购环节上的灰色收入就非常可观。而且一旦高层换人或者组织解散,这些钱只能不了了之。”   与此同时,职业粉丝也开始吃香。据一位职业粉丝的“管理者”介绍,他们与各类选秀节目的选手、主办方都有联系,只要客户出资,他们便可提供专业的粉丝服务。服务内容包括由职业粉丝举海报、高声呐喊,以及在网上发帖子等。一名网名叫“扎辫子”的杭州“职业粉丝”甚至为粉丝团制订了报酬标准:“喉咙嘶哑50元,泪流满面100元,如果选手晋级,再加奖金。”      “职业粉丝”的出现甚至引起了专业经纪公司的不安:“现在很多粉丝在网上公开抨击我们,甚至还为艺人制定了一整套包装、宣传计划与我们交涉,颇有越俎代庖之嫌。”一位经纪公司的公关抱怨说。   庞大的“粉丝”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