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子有极大智慧古代哲学家
老子有极大智慧古代哲学家
读“老”因由
易海云先生是诗人,也做过政府官员,在“圈子里”口碑极好。我是在5年前始到《中关村》打工时结识易先生的。初次见面,先生听说我因患“抑郁症”而引起心率不齐、胃肠功能紊乱等病状,便直言快语地劝导我每天诵读《道德经》,可治愈“百病”。说实在的,我当时不以为然,并有些“不屑一顾”的心态。后来易先生赐稿,诠释老子的《道德经》,约有万余字,我感到和《中关村》“新文化”的基调似嫌太远,也就放下了。再后来,拜读易先生惠送的大作《老子通读》,我才恍然大悟,先生对《道德经》情有独钟,厚爱有加。易先生在后记中云:“老子《道德经》是一部千古奇书,本人在60岁之前并未认真读过。到了60岁,我想望60岁之后能有个好身体,正好这时有人传授一种健身方法――背诵《道德经》,一天背诵4遍,每次半小时,我开始不信。一次身体稍有不适,半夜起床和躺下感到头顶晕旋,几晚如是。心想试试背诵《道德经》吧,一背果然好了,尝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从此坚持不断,身体越来越好。遂不断探究其祛病健身的原因,后来写了一篇《老子道德经新解》……”据说,《新解》得到专家、教授的首肯,获得赞誉。姑且不论易先生的病是否因读《道德经》而康复,那实在是说不清道不白的事情;不过我正是在易先生这样“现身说法”的教诲下,在过去学习范文澜先生《中国通史简编》有关诸子百家的基础上,又先后读了任继愈先生的《老子绎读》、南怀瑾先生的《老子他说》、戴建业先生的《老子旁观》等著作。在时下大倡国学的氛围中,孔子学院已经走出国门,办了几百家“孔子学院”,国人也实在不该冷落了《道德经》,更何况还有孔子曾求师于老子一说。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对老子有新的认识,取其精华,扬弃糟粕,古为今用;切忌把老子神化,捧为“圣人”。至于那些以“国学”为饭碗的学者们,尽可以“百家争鸣”,只要不影响农民种田、工人生产、医生瞧病、教师讲课……只要不影响“嫦娥奔月”、“中国芯”装机、“居者有其屋”……就行了。
老子名片
老子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具有“大智慧”的哲学家。老子的生平尚无定论:一说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曾为周“守藏室之史”(管藏书的史官),有记载说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隐退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反映老聃的哲学思想。老子提出“道”的观念,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宇宙万物本原,否定天的最高权威,主张“不行而知”。反对儒家和墨家两派的道德观,认为真正的道德是不追求道德,提倡柔弱虚静,减少私欲,知足不争。老子的政治理念是“无为而治”,人类的理想社会则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老子》一书的精华是丰富的朴素辩证法因素。提出“反者道之动”,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而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是生活中的朴素真理。《老子》学说对中国哲学有巨大影响,后来的唯物、唯心两派都从不同角度吸取《老子》思想。
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多年来潜心研究《老子》,“一向认为老子哲学思想比孔子、孟子都丰富,对后来的许多哲学流派影响也深远”。他的《老子绎读》已经是第四次翻译和阐释《老子》的内涵,任先生说,“‘绎’,有阐发、注解、引伸的涵义,每一次关于《老子》的翻译都伴随着我的理解和阐释……”“研究老子哲学,不能脱离中华大地,离不了中国的13亿人民,也离不开全世界60亿人民共存的现实世界。”
“道”“德”绎读
读《道德经》必须明确老子关于“道”和“德”的内涵。两千多年来,关于《老子》的注释不下千余种,东汉(25-220)河上公的《老子道德经章句》约5千言,分为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统称《道德经》。还有流传甚广的魏王弼《老子注》的通行本。《道德经》在世界广泛流传,唐玄奘曾译为梵文,时下英文和日文也有多种译本发行。
开宗明义,老子放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译成现代白话,就是“‘道’,说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名’。”老子在第38章则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译成白话即是,“‘上德’不把‘德’表现在口头上,因此有‘德’。‘下德’虽然口不离‘德’,因此却没有‘德’。”千百年来,对“道”和“德”的阐述,注家蜂起,从“句读”到“释义”,都带有时代的特色,体现着“与时俱进”的精神,这就是“古为今用”罢。愚以为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的概述颇为科学,最有说服力。
范文澜先生把老子定位在“有极大智慧的古代哲学家”这一历史人物中。认为老子观察了自然方面天地以至万物变化的情状,观察了社会方面历史的、政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