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新闻报道方式.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部分 新闻报道方式

调查性报道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核心:监督批评和剖析问题 起源:美国黑幕揭发传统 目的:揭露被掩盖的信息 调查性报道的风险: 1、权势威胁 案例:1971年,日本《朝日新闻》记者本多胜一调查了日本的侵华罪行,写了长篇报道《中国之行》 2、记者自身的挑战 案例:《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卢跃刚 3、新闻官司的挑战 案例:《中国青年报》在陕西败走麦城 如何规避风险? 1、质疑、求证、核实 2、抓住线索和细节 案例:山西临汾矿难 3、冷静客观心态 4、平衡报道 精确新闻 最早提出者:美国学者、新闻记者菲利普·迈耶(Philip Meyer) 核心:使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精确新闻中最常用的两种方法: 内容分析法 调查研究法 案例: 1810年,《北卡罗来纳州明星报》民意调查 1996年元月3日,《北京青年报》将《1995年,北京人你过得还好吗?》 精确新闻报道的作用: 1、增强新闻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2、辨别新闻真伪、防止虚假新闻 案例:《华商报》2006年3月12日 ——关于《吉祥三宝》抄袭事件 3、反映民意,有助于做好舆论监督 案例:2007年3月6日,中国发展门户网刊登了题为《民意调查:中国人现在最缺啥?过半数认为最缺社会公平》 4、验证观点,引导受众 案例:《迈阿密先驱报》(Miami Herald)在马丁·路德·金被暗杀前的一项调查 精确新闻报道方法在社会问题报道中的应用: 1、对社会养老金问题的报道 案例:2006年7月24日《人民日报》13版“关于退休金的调查”: 全国企业退休金人均:7831元 事业单位职工:14644 机关单位职工:15923 2、对贫富差距问题的报道 案例:2006年12月25日《中国青年报》关于贫富差距原因的调查 3、对就业失业问题的报道 案例:2007年4月19日《中国教育报》《教育部统计数字显示:2006年全国中职就业率为95.6%》 社会问题报道 社会问题指什么? ——反常事件 ——负面新闻 美国如何对待社会问题报道? “坏消息就是好新闻” (Bad news is good news) 中国如何对待社会问题报道? “好消息才是新闻” 负面新闻正面报道 案例: 98抗洪等天灾人祸事件 中国报道观的正面影响? …… 中国报道观的负面影响? ——大众传媒权威性与公信力↓ ——受众满意度↓ ——拟态环境导致集体盲从 第四部分 新闻报道方式 主要方式 客观性报道 解释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 精确新闻 社会问题报道 客观性报道 客观报道:新闻业的标尺 一 、职业准则和现实操作 1704年《波士顿新闻信》: [皮斯卡他夸7月6日消息] 星期二晚间八点,在约克发现了印第安人,他们几乎吓住了肖。他当时与要塞有一段距离,处在印第安人的射程之内。印第安人本可以射杀他,但是他们力图包抄过去活捉他(想获取情报)。他是个机敏而灵活的人,仗着这些品质逃了回来。上尉西尔斯与中尉马奇立刻出来追击他们,追出六七英里,但一无所获。 客观报道方式的创立: 美联社 5W和1H导语+倒金字塔写作方式 三原则:独立;平衡;不带感情色彩 原因:美联社的体制 客观报道方式的演变: 成为一种职业原则和理念 二、 客观报道在中国 2000年8月,北京体育大学教师张健横渡渤海海峡成功 美联社记者:中国电视台没有播出张健在夜间游泳的画面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传入中国。 “有闻必录” ——著名新闻学家宁树藩教授 徐宝璜先生曾批判这种理念 五四以后,广泛传播与流行 超然的“社会第三者”立场 张友渔:“不存在超然中立的报纸” 解释性报道 (Interpretative Reporting) 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的美国。 开先锋者:美国《时代》 打出“为忙人服务”的旗号,将各媒体上的一周新闻加以综合改写 1976年1月19日 1978年12月25日 1979年1月1日 1979年2月5日 1983年9月26日 1985年9月23日 1986年1月6日 1997年3月3日 解释性报道产生的原因 1 、社会形势日趋复杂,人们急需了解新闻背后的故事,以把握自己的生活。 2 电子媒介的出现,对印刷媒介构成威胁。需要挖掘“新闻后面的新闻” ( news behind the news ) , 3、客观性报道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解释性报道的主要功能 美国新闻学者麦克道格尔在他的著作中列举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