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望山桥楚墓出土文字及其下葬年代5.docVIP

论望山桥楚墓出土文字及其下葬年代5.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望山桥楚墓出土文字及其下葬年代5

論望山橋楚墓出土文字及其下葬年代 (首發) 潘燈 長江大學書法文化研究中心 望山橋楚墓位於湖北省荊州区川店鎮望山村,由一號墓、二號墓和車馬坑組成。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荊州博物館對望山一號墓進行了考古發掘,共出土各類珍貴文物近800件(套)。尤其可貴的是墓中出土了15枚竹簡。經考查,該墓下葬年代為戰國中期。墓主人“中廐尹”,乃楚國朝中主管戰馬的職官。由於墓主人身份地位顯赫,墓葬地理位置特殊(其南500米是聞名中外的“越王勾踐劍”出土地——望山一號楚墓;西南2000米處,是“吳王夫差矛”出土地——馬山五號楚墓;北約2000米,是“越王州勾劍”出土地——滕店一號楚墓),[1]因此,該墓從發掘之初,就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寄望能像出土“越王勾踐劍”一樣,帶來奇跡。目前,該墓考古發掘工作已落下帷幕,“五一”期間,荊州博物館特意安排“望山橋考古特展”,向廣大遊客展示該墓出土文物,著實讓人一飽眼福。 望山橋考古發掘報告筆者尚未見到,關於出土文字資料,展廳內只展示了兩枚竹簡(見圖一A)和一漆耳杯杯底刻文(見圖二C)圖片,遺憾的是其余13枚竹簡和實物均未能見到。筆者還注意到,僅有的兩枚竹簡和杯底刻文均未標出釋文,這或多或少給觀眾帶來些許疑惑。望山橋楚墓究竟葬於何時?其出土文字與之前出土的楚文字有何關聯?透過它們,我們還能窺探些什麼信息?帶著這些疑問,筆者試圖通過對這僅有的兩枚竹簡和杯底刻文,尋幽探微,以期對該墓的深入研究做些有益的嘗試。 一、簡書 從所見的兩枚竹簡圖片來看,除少數字跡模糊外,大多文字清晰,識讀不算困難,現根據相關出土簡文[2]並雜以己見,把兩簡上的文字釋讀如下(見圖一A): 秦客虎成(問)王於郢之(歲) (右簡) (舉)禱於王戠牛、(舉)禱於 (左簡) 為便於觀察,筆者另附上兩簡摹本(見圖一B)。下面分別闡述兩簡釋文,並對簡文書寫特色及相關問題做些探討。 A B 圖一 望山橋出土楚簡及摹本(潘燈 摹) 右簡:秦客虎成(問)王於郢之(歲) “秦”,包山簡作、[3]上從午,下從兩禾。午中堅上的橫,或訛為×形,如郭店簡字。本簡“秦”作,字右下禾其上部撇反向作捺,這與上博簡字構形相當,只是上部午省橫作“个”形。望山簡字,形雖不清,細審其實與構形完全相同。通過以上對比,我們把望山橋簡釋作“秦”是毫無疑問的。天星觀簡秦模糊成,還有二文,《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第674頁把其摹作、、形,[4]今對比可知,第一形“午”部中豎旁多一橫,後兩形上部應作“个”形或“午”形,“”下均應有豎。秦,在簡文中,當指戰國時秦國。 “客”,字跡明了,與所附字形如出一轍,勿需多言。學界普遍認為國名後的客指使者,“秦客”即秦國使者。 “虎成”當為秦國使者之名。虎字,簡文作形,乍看上部似與前文“秦客” 二字頭類似,筆者初疑為“秦”、“賓”(郭·語三·55),或上部為高省,下部從千(人),後均被否定。今對比楚簡虎字,望山簡作、包山簡作、上博簡作,現在醍醐灌頂,原來上部從虍(虎頭),下部從人,人上添橫乃飾筆,與上博簡寫法類同。此字釋虎無疑。“成”,原簡作。《說文·戊部》:“成,就也。從戊,丁聲。,古文成。從午。”包山簡作、上博簡作,郭店簡作,可以看出,楚簡成在古文的基礎上,稍有增減。望山橋簡在左上方增小橫,午省作千形,異於它形。按照慣例,楚書某客後面,會緊隨其名,如: 齊客張果(問)【王】於郢之(歲) (望山簡一1) 郙客困芻(問)王於【郢之(歲)】 (望山簡一5) 秦客公孫鞅(問)王於郢之(歲) (天星觀簡)[5] 齊客繮雘(問)王於郢之(歲) (天星觀簡) 燕客臧嘉(問)王於郢之(歲) (燕客銅量銘文)[6] 上揭辭例中,張果、困芻、公孫鞅、繮雘、臧嘉,均為使者名字。可以斷定的是,張果、公孫鞅、臧嘉乃姓名統稱,而困芻、繮雘二名,困、繮二字似乎非姓,或為使者名號。再看“虎成”,虎字,百家姓不見,但歷史上有虎姓。據考,漢有太守名虎旗,元有知縣名虎秉,明有大將名虎大威,清有提督虎坤元。在東漢《風俗演義》收的姓氏中就有虎姓,說明此姓在東漢之前就有了。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銘文中有“虎臣”一職,周或曰虎賁氏,乃保衛君王之職官,後亦成為虎姓一族。故“虎成”之虎,極有可能是姓。如此,冷姓虎又將再添新證。 “”,從耳昏聲, 讀問,指聘問,是諸侯國間的一種相互訪問的禮節。此字學界早有定論,不贅。句中“王”當指楚王。王,即聘問楚王。 “於”,原簡作,左部不顯,但結合辭例及字形,讀於當無異議。其形類於望山簡,只是右下多一橫。右下書三橫的字例亦有,如包山簡即是。另,左簡中還有、兩字,其形雖難辨,但均如,寫法大同小異。於,在簡文中作

文档评论(0)

haowendangq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