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鶡冠子校注》札(其九).doc
《鶡冠子校注》讀札(其九)
(首發)
孟繁璞
東南大學人文學院
一、散札十一條
1.故所謂道者,無己者也。所謂德者,能得人者也。道、德之法,萬物取業。(75頁)
《校注》:
“無己”,陸佃云:“元作‘己無’。”黃先生云:“己無,即無己,不必改。”又引張之純“不執己之成見”、張金城“無我執,故曰無己”爲據,進而釋作“無己,不由己。”
案:
《校注》各論可備一說。此判當從黃說,以“己無”爲正。不過“無”爲“出”訛字。
改動後的“無己”字樣,對讀以下《鶡》書包含的“道”字構詞,看不出有何種明確關聯。以下另從訛字角度重作分析。
本條涉及對“道”定義性描述。《鶡》書“道”字凡152見(計入識作“道”字1處,佚文只計《永樂大典》所補《泰篇》佚文。不計篇題和3處衍文)。以下筆者從序讀《鶡》書所見“道”字的定義性用例著手(含構詞),試作辨析:
⑴道凡四稽: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四曰命。(《博選》。2頁)
⑵道有稽,德有?(據)。(《著希》。12頁)
⑶五政(正),道也。(《夜行》。第23頁)
⑷故天道,先貴覆者。地道,先貴載者。人道,先貴事者。(34-35頁)
⑸變而後可以見時,化而後可以見道。(37頁)
⑹法章物而不自許者,天之道也。(50頁)
⑺爲之以民,道之要也。(56頁)
⑻明不能照者,道弗能得也。(以上《天則》。60頁)
⑼惟(唯)聖人,究道之情。唯道之法,公政(正)以明。(70頁)
⑽斗柄指一方,四塞俱成,此道之用法也。(71頁)
⑾故所謂道者,無己者也。……道、德之法,萬物取業。(即本條。75頁)
⑿故同之謂一,異之謂道。(79頁)
⒀空之謂一,無不備之謂道。(以上《環流》。80頁)
⒁鄉曲慕義,化(訛)坐自端,此其道之所致、德之所成也。(91頁)
⒂君道知人,臣術知事。(94頁)
⒃有道之君,任用俊雄,動則明白。(101頁)
⒄故先王傳道,以相效屬也。(以上《道端》。106頁)
⒅龐子問鶡冠子曰:“聖人之道何先?”鶡冠子曰:“先人。……”龐子曰:“人道何先?”鶡冠子曰:“先兵。”(原文順序有誤,詳見札一10。《近兵迭(跌)》107-108頁)
⒆縱法之載於圖者,其于以喻心達意,揚道之所謂,乃才居圖之十分一耳。(125頁)
⒇十變、九道,稽從身始。(148頁)
(21)氣由神生,道由神成。(150頁)
(22)官治者,道於本。(以上《度萬》。156頁)
(23)泰上成鳩之道,一族用之萬八千歲。(162頁)
(24)成鳩氏之道,未有離天曲、日術者。(172頁)
(25)未聞不與道德究而能以爲善者也。(以上《王鈇》。206頁)
(26)聖人之道,與神明相得,故曰道德。(216頁)
(27)是故有道,南面執政以衛神明。(以上《泰鴻》。228頁)
(28)泰一之道、九皇之傅,請(情)成於泰始之末,见不详事於名、理之外。(241頁)
(29)名尸神明者,大道是也。(243頁)
(30)萬物乘於天地,神聖乘於道德。(244頁)
(31)聖道神方,要之極也。(以上《泰録》。251頁)
(32)道有度數,故神明可交(效)也。(261頁)
(33)勝道不一,知(智)者計全。(267頁)
(34)夫得道者,務無大失。(272頁)
(35)明者爲法,微道是行。(以上《世兵》。275頁)
(36)兵之勝也,順之於道,合之於人。(306頁)
(37)昔之知時者與道證,弗知者危神明。道之所亡,神明之敗,何物可以留其創?故曰:道乎道乎,與神明相保乎!……賢生聖,聖生道,道生法,法生神,神生明。神、明者,正之末也。末受之本,是故相保。(《兵政》306-308頁)
(38)道德者操行,所以爲素也。(《學問》。310頁)
(39)其善一也,然道不同數。(《世賢醫》。322頁)
(40)通而【不】鬲(隔),謂之道。(329頁)
(41)知道,故無不聽也。知物,故無不然也。知一而不知道,故未能裏(理)也。(330頁)
(42)夫道者,必有應而後至。事者,必有德而後成。夫德【者】,知事之所成。(335頁)
(43)兵有符而道有驗(以上《天權》。338頁)
(44)彼安危,埶(勢)也。存亡,理也。何可責於天道?(360頁)
(45)道者,聖之所吏(使)也,至(致)之所得也。……若道之象,門戶是也。(361頁)
(46)道者,開物者也,非齊物者也。故聖,道也。道,非聖也。道者,通物者也。聖者,序物者也。是以有先王之道,而無道之先王。(362頁)
(47)一在而不可見,道在而不可專。(以上《能天》。368頁)
以上以“道”字構詞計有:
⑴道、道之要、道之情、道之象、大道;道之法、道德之法(可析出“道之法”)、道之用法;道之所謂;道之所致;⑵天道、天之道;⑶地道;⑷人道;⑸得道者、有道;圣道、圣人之道;⑹君道、有道之君;⑺道德;⑻成鳩之道(以及“成鳩氏之道”);⑼泰一之道;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