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地质学综合作业.docVIP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综合地质学综合作业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班级姓名:孙晓玮 指导老师:陈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年6月9日 目录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地层及构造层…………………… 第三章………………………11 第四章 结束语………………………………13 附图Ⅰ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附图Ⅱ…………………………………联合剖面图 金山镇地质图比例尺为1:100000,图区面积大约为206平方千米,岩层年代大致从中泥盆统(D2)到上白垩统(K2)图区北东角上有岩浆和晚期岩脉侵入,北西角沉积一套近水平白垩统砂岩, 名称 时间(h) 名称 时间(h) 绘制构造纲要图 2 绘制地质剖面图 4 读图分析 2 查阅资料 2 钻写报告 15 地层及构造 所谓地层构造层是指一定的构造单元内一定构造发展阶段中形成的一套地层组合(后建造)及其组成的构造,其中常包含一定的岩浆组合。【2】 构造层常以角度不整合限定。它在地层组合、沉积岩相、构造、岩浆活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区别于其他构造层。时间上代表一定构造旋回和构造幕,空间上代表该构造幕影响的范围。[1] 金山镇地区按照角度不整合可以分为两个构造层:晚古生代及中三叠世构造层及早白垩世至古近纪构造层。[2] 该地区总体地层构造发育比较突出,包括地层接触关系、断层、褶皱以及岩浆岩等,下文将做出具体的分析。 晚古生代及中三叠世构造层 地层 该构造层分布哟老到新地层为: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下石炭统(C2),下二叠统(P1),中二叠统(P2),上二叠统(P3),中三叠统(T2),下白垩统(K1),中白垩统(K2),古近纪(E)。 泥盆系(D) 分布于该地区的东南角,范围较小。 中泥盆统(D2):以砂岩和砾岩为主,与上覆地层D3整合接触,未见底; 上泥盆统(D3):以页岩和泥岩为主,与上覆地层C1和下伏地层D2整合接触。 石炭系(C) 分布范围很广,除西北角和东北角外,均有分布。 下石炭统(C1):主要分布在奇峰、雨峰、渚岭和五里河河北村附近。岩性以砂岩和砂砾岩为主,沉积环境又发生了变化。其中,与上覆地层C2和下伏地层D3整合接触。 中石炭统(C2):分布范围很广,除西北角和东北角外,均有分布。岩性以粉砂岩和页岩为主,沉积环境在一次发生变化。与上覆地层C3和下伏地层C1整合接触。 上石炭统(C3):分布广,岩性以灰岩为主,与上覆地层P1和下伏地层C2整合接触。 二叠系(P) 二叠系的地层在该地区分布广泛。 下二叠统(P1):主要分布于中北部,在东南角也有少量分布。岩性以灰岩为主,沉积环再次发生变化。在北部和中部,与上覆地层P2和下伏地层C2整合接触;在西北部和东北部,与上覆地层K1、K2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上二叠统(P2):主要分布于桑园至王家庄一带。岩性以砂岩为主,沉积环境继续发生变化。与上覆地层T2呈平行不整合与下伏地层P1整合接触,与上覆地层K1、K2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三叠系(T) 由于在上二叠系向三叠系的发育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平行不整合,反应了地层的一次抬升现象,使得下三叠统T1被抬升至沉积基准面以上儿被剥蚀。 中三叠统(T2):分布范围较小,仅分布在该地区桑园至五里河一带,岩性以泥灰岩为主,与上覆地层K2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与下伏地层P2呈平行不整合。 上三叠统(T3):与中二叠统同分布,岩性以灰岩为主,与上覆地层K2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与下伏地层T2呈整合接触。 侏罗系(J) 在上三叠统向白垩系发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角度不整合,反应了一次造山运动,使得整套侏罗纪地层被剥蚀。 褶皱 褶皱是指任何具有面状构造的岩石受力发生弯曲变形所形成的的构造,把面状构造岩石受力发生弯曲变形的过程称为褶皱作用。[1] f1 伏牛山南向斜:分布于图区的西北角,呈北东——南西向延伸。核部出露长约6000米,宽约1500米。核部为下二叠统岩,平面呈长椭圆形。两翼为上石炭统灰岩、中,北西翼倾角为60度,南东翼倾角为45度。转折端圆滑,轴面近直立,为直立向斜。形成于二叠世至白垩世之间。f2 王庄西南背斜。位于该地区的西北角,大致平行于奇峰与雨峰的连线。两翼长度不等,为不对称褶皱。该褶皱两翼的产状不一,走向大致为北---西走向,但一翼倾向为西北方向,倾角在45度至50度之间;一翼倾向为东南方向,倾角在70度左右。褶皱核部为下石炭统(C1)砂岩;两翼依次为上石炭统(C2)砂岩、上石炭统(C3)灰岩、下二叠统(P1)砂岩。该褶皱与上覆岩层K1、K2呈角度不整合。 f3 奇峰---雨峰向斜:呈北东——南西向延伸。长约2500米,宽约1000米。核部为上二叠统灰岩,两翼为上、中、下石炭统灰岩。转折端圆滑,形成于晚二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向斜:分布于图区中部,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qwd513620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