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丰供应链案例.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利丰供应链案例

香港利丰公司scm案例背景资料: 建立在供应链管理上的虚拟王国 2008年7月1日,香港利丰集团主席冯国经出任国际商会主席。作为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商业组织,国际商会数以千计的公司会员来自全球130个国家,涵盖各类私人企业。冯国经的出任,标志着全球企业家对利丰管理层和利丰经营模式的高度肯定。 36年前,冯国经和弟弟冯国纶经手的利丰还是一家“夕阳公司”。 如今,这轮夕阳重新跃上天空,利丰集团市值超过140亿美元,员工来自41个国家,它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采用虚拟生产模式的民生消费品供应商。也许你对利丰并不熟悉,但你手中的圆珠笔却是它最早引入中国,当时叫原子笔,风靡神州。正是这原子笔的小小创意,让利丰获得丰厚利润,百年基业得以开拓。 炒原子弹概念,靠原子笔创意掘金 1906年的广州,外资洋行把持着中国商品的进出口业务。利丰从一个小小的铺位起家,开始了与外国洋行的竞争。创办人冯柏燎靠着能说流利外语,把瓷器、古董和工艺品卖给外国人。在当时,利丰是中国第一家华资出口贸易公司,货物主要出口到欧洲与北美。 1937年,利丰创立31年,为了有更好的前景,冯柏燎决定把公司迁往交通运输更为便利的香港。五年后,日本侵略中国,香港沦陷,利丰被迫停业近四年,公司陷入困境。 抗战胜利后,利丰重整旗鼓。1946年,利丰第二代接班人冯汉柱,看准了一种香港从来没有用过的新产品——圆珠笔。圆珠笔在当时是一项重大的新发明,产自美国。冯汉柱聪明地对圆珠笔加以商业包装,他巧妙地利用了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的巨大影响,把这种新产品命名为原子笔,使这种书写方便的新产品,一下子风靡神州,成为时尚商品。利丰多次进口数额巨大的原子笔,是全港第一家出售原子笔的商号。小小原子笔为利丰带来了丰厚利润,1美元一支的价格买进,却能以300至400港币一支的价格卖给批发商。今天我们早已不再把圆珠笔称为原子笔了,但利丰却靠这一创意发了大财。 利丰靠原子笔开拓了百年基业,但下一步怎么发展,却成了利丰的难题,在创办利丰行的广州年代,贸易业是旭日,能说英语的人是稀有人才,能够周旋于外国人间赚取丰厚的利润。但到了七十年代,能说英语的人迅速增多,通讯、交通日益发达,联络更加方便,全球大公司纷纷成立了自己的进出口部门,使传统贸易商的地位一落千丈,利丰面临着难题。 利丰的创始人可能没有想到,自己企业的腾飞力量,将会来源于大洋彼岸的哈佛。 兄弟返港,活用哈佛案例振兴公司 利丰故事的转折,发生在1972年。那年,冯汉柱已61岁,身兼香港立法会及市政局工作,分身乏术。母亲一通通电话催促着两兄弟回家。后来,刚拿到哈佛MBA学位的弟弟冯国纶先回香港,在哈佛商学院教书的哥哥冯国经,两年后也返回香港利丰工作。 哈佛商学院是美国商界领袖的摇篮,但是在东方,大家对哈佛的经验却将信将疑。在哈佛喝过洋墨水的冯氏两兄弟,真能使利丰这个百年老店妙手回春吗?人们拭目以待。 冯氏兄弟没有犹豫,回到利丰,他们立即运用从哈佛学到的西方先进管理经验和理论,对利丰进行了一次哈佛案例式的研究。 冯氏兄弟认为,利丰要从一家传统家族公司成功转型为一家现代化的公司,最重要及唯一的途径就是上市。他们要把上市作为催化剂,通过上市来改善公司内部管理,打破旧有的管理模式,实行专业化和现代化管理。两兄弟分析:上市后将制定长远的股息政策,使股东获得稳定的经济收益;公司的股权有了市价,股东的资产具有了流动性;作为一家公众公司,有利于吸引人才,提高管理水平。 两兄弟在筹划利丰上市的同时,已经开始大刀阔斧的内部整顿。长期以来,利丰内部缺乏良好的组织结构,无法保证高效率工作和完善的管理;所有部门都缺乏目标、计划及财务预算,会计账目只能做出基本的营业额、损益计算,完全不能提供经营管理的详细数据;整个企业严重缺乏专业人士及经验丰富的管理人才。利丰的基本业务,长期停滞在作为海外采购者和香港制造商之间的简单中介角色上,没有随时代而进化。 从1972年到1992年,兄弟俩卧薪尝胆20年,展开整顿,从公司基本制度的制定、优秀人才的引入到对外业务角色的转变,利丰开始脱胎换骨。 冯氏兄弟在公司高层会议上强调各个部门制定目标的重要性,要求会计部提供销售报告、部门利润的充足数据,以便让部门经理评核各部门的表现,如有错误就及时纠正。 为建立新管理团队,兄弟俩以高薪招揽人才,吸引受过专业教育的本行业和其它行业人才。在引入优秀人才的摸索过程中,利丰有成功也有失败,甚至还吃过官司。比如黄子奇,这位曾在英、美两国接受教育、担任过香港邮政署长的高级专业人士,退休后,被聘为利丰董事、总经理及下属公司董事。1994年,黄子奇因不满冯国经“未履行事前承诺支付的相关薪金与福利”,一度与冯国经对簿公堂。最后,利丰败诉,赔偿黄子奇港币90万元。 尽管吃尽苦头,利丰引进人才却初衷不改。跌跌撞撞中,他们摸索着建立起一套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