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口腔执业医师内科学辅导讲义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常见症状与体征
一、发热 发热是指人的体温超过正常高限而言,是体温调节异常的结果。人的正常体温是随测量部位不同而异,腋温为36~37℃,口温为36.3~37.2℃,肛温为36.5~37.7℃。正常人体温常可有变异,一般上午体温较低,下午体温略高,24小时内波动幅度不超过1℃;妇女排卵后体温较高,月经期体温较低;运动或进食后体温略高;老年人体温略低。 (一)常见病因 发热的病因通常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而以感染性更常见。 1.感染性发热 (1)急、慢性传染病。 (2)急、慢性全身性或局灶性感染性疾病: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寄生虫等。 2.非感染性发热 (1)风湿性疾病:①风湿热;②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成人斯蒂尔(Still)病、多发性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 (2)恶性肿瘤:①各种恶性实体瘤;②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 (3)无菌性组织坏死:①内脏梗死:如心肌梗死、肺栓塞、脾梗死;②大面积组织损伤:如烧伤、大手术等。 (4)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包括甲状腺危象)、嗜铬细胞瘤及严重脱水等。 (5)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出血、脑外伤、脑肿瘤、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等。 (6)物理因素如中暑、日射病、放射线病等。 (7)变态反应:①药物热;②溶血:如药物引起的溶血和血型不合输血引起的溶血等。 (8)其他: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体温调节,可产生功能性发热,包括:①感染后热;②神经功能性低热。 (二)临床表现 1.发热的分度根据体温的高低不同,将发热分为如下四度: (1)低热:温度为37.3~38℃。 (2)中等热:温度为38.1~39℃。 (3)高热:温度为39.1~41℃。 (4)超高热:温度为41℃以上。 2.发热的临床过程与特点、常见热型及临床意义 自发病起可分为前驱期、体温上升期、高热期和体温下降期。 (1)前驱期:根据发热病因的不同,此期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不等,表现各异,多数为全身不适、乏力、头痛、四肢酸痛和食欲缺乏等。 (2)体温上升期:有骤升和渐升之别,体温骤升者常伴有寒战,见于肺炎球菌肺炎和疟疾等;渐升者则开始先呈低热,数天内上升到高热,见于伤寒等。 (3)高热期:指发热的最高阶段,可见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和心跳加速等。其持续时间随病因不同而异,如疟疾仅数小时,肺炎球菌肺炎为数天,而伤寒可达数周。其体温曲线即热型亦因病因不同而异,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特殊热型,但由于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解热药的应用及个体的差异等原因,有时热型可不典型。 常见的热型如下: ①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以上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球菌肺炎和伤寒等; ②弛张热:因常见于败血症,故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而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达2℃以土,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平。除见于败血症外,还可见于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和化脓性炎症等; ③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持续数小时后,骤降至正常,经过1天至数天后又骤然升高,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发作。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④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交替发作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⑤回归热:体温骤升达39℃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又骤然升高,持续数天后又骤降.如此反复发作。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周期热等;⑥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炎等。 (4)体温下降期:此期常表现多汗和皮肤潮湿。有骤降和渐降两种方式。体温在数小时内降至正常为骤降,常见于疟疾、肺炎球菌肺炎和输血反应等。体温在数天内降至正常为渐降,如波状热型,常见于伤寒、风湿热等 二、咯血 喉及喉部以下的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咯出称为咯血(hemoptysis)。少量咯血有时仅表现为痰中带血,大咯血时血液从口鼻涌出,常可阻塞呼吸道,造成窒息死亡。 一旦出现经口腔排血究竟是口腔、鼻腔、上消化道的出血还是咯血是需要医师仔细鉴别的。鉴别时须先检查口腔与鼻咽部,观察局部有无出血灶,鼻出血多自前鼻孔流出,常在鼻中隔前下方发现出血灶:鼻腔后部出血,尤其是出血量较多,易与咯血混淆。此时由于血液经后鼻孔沿软腭与咽后壁下流,使患者在咽部有异物感,用鼻咽镜检查即可确诊。其次,还需要与呕血进行鉴别。呕血(hematemesis)是指上消化道出血经口腔呕出,出血部位多见于食管、胃及十二指肠。对于咯血与呕血可根据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危重病学重点整理.doc
- 卷焊钢管焊接工程检验批.doc
- 厂区内注意的安全事项,进入厂区注意事项须知.doc
- 厂2014工会业务团体比武试题库.doc
- 厂区卫生清洁程序.doc
- 卷材旁站监理记录.doc
- 厂区电气施工方案11.doc
- 厂房基础开挖方案.doc
- 厂房验收管理程序.doc
- 厂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控制管理办法.doc
- 第18讲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docx
- 第15讲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docx
- 第13课时 中东 欧洲西部.doc
- 第17讲 第16 课三国鼎立.docx
- 第17讲 第16课 三国鼎立 带解析.docx
- 2024_2025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检测9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 2024_2025学年高二数学下学期期末备考试卷文含解析.docx
- 山西版2024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5课时企业与劳动者教案.docx
- 第16讲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带解析.docx
-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