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原始语境及其意义变迁.docVIP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原始语境及其意义变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原始语境及其意义变迁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原始语境及其意义变迁   提 要:晋厉公三年(前578年)三月,晋国主导下诸侯会集,准备联兵伐秦,出兵前举行祭祖、祭社之礼,祭毕受?,以此为背景,刘康公所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缘于对成肃公接收?肉不敬的批评。从历史背景和文本内容来看,“祀与戎”是指祀礼与军礼,均属礼制范畴,具体落实为祭祖、祭社之礼,都与祭祀相关。自《汉书》至《清史稿》,正史中的引用大多指属于礼制范畴的祀礼与军礼,保留其原始含义。受《孙子兵法》及其注释影响,“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指渐由祀礼与军礼扩大为祭祀与战争,并成为目前最为常见的解释。   关键词:“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原始语境   《左传#8226;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1 言简意赅,常为后人引用而成习见之语,今人一般将“祀与戎”理解为祭祀与战争,如沈玉成《左传译文》云:“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2本文拟依据相关材料,从历史背景与文本内容出发,试对原始语境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含义做一探讨,并分析原始含义在后世引文中的保留和扩大问题。   一、历史背景:晋国主导下的诸国攻秦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为刘康公在鲁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三月所言,这一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为晋国主导下的诸国会盟攻秦,刘康公所言也以之为背景。   晋国自晋文公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后,长期称霸中原,但其东有齐国、西有秦国、南有楚国、北有戎狄,常处于多线作战状态,其中又以秦、楚对晋国霸权威胁最大。崤之战(公元前627年)后,秦晋联盟彻底破裂,秦一直试图东进图霸,晋国则力图保持霸权,双方在以桃林、崤函等为中心的陕东、豫西、晋南地区频繁征战,40年间秦晋之间先后发生崤之战、彭衙之战、王官之战、河曲之战、辅氏之战等战役。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后,楚国北进称霸之心依旧,晋、楚在以郑、宋为中心的两国缓冲地区交锋不断,50年间先后发生城濮之战、晋成公元年救郑之战、晋成公七年救郑之战、?之战、晋景公五年伐郑之战等战役。总体来看,秦晋争霸战争中,桃林、崤函等地区长期为晋??控制,并在桃林建筑城塞,以加强对该地区的防守能力,秦军始终被阻于关中,未能将势力扩展至中原。但秦国频繁的东进挑战极大地牵制了晋国,使其不得不在西线保持相当数量军力,而不易同时应对其他战线上对手的挑战。晋楚争霸战争中,由于秦国的牵制,加上郑国长期叛服不定,晋国自城濮之战后获得的霸权则有削弱趋势,?之战(公元前597年)获胜后,楚庄王一度称霸,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   晋厉公(公元前580―573在位)即位之初,为稳固霸权,避免多线作战的不利态势,试图缓和与周边诸国特别是秦、楚之间的紧张关系,“厉公元年,初立,欲和诸侯”。1晋厉公首先选择秦国为结盟亲和对象,“厉公元年……与秦桓公夹河而盟”,2此即“令狐之盟”,然而对于此次结盟,秦桓公始终缺乏诚意,不肯涉河至会所,夹河而盟,归则叛盟,《左传#8226;成公十一年》载其事云,“秦、晋为成,将会于令狐。晋侯先至焉。秦伯不肯涉河,次于王城,使史?盟晋侯于河东。晋??盟秦伯于河西。范文子曰:‘是盟也何益?齐盟,所以质信也。会所,信之始也。始之不从,其何质乎?’秦伯归而背晋成。”3《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云,“厉公元年……与秦桓公夹河而盟。归而秦倍盟,与翟谋伐晋”;4   《史记》卷五《秦本纪》云,“二十四年,晋厉公初立,与秦桓公夹河而盟。归而秦倍盟,与翟合谋击晋”。5   与之相反,晋厉公即位后,晋国与楚国关系得到有效改善,双方在宋国结盟,一段时间内和平共处,往来频繁,《左传#8226;成公十二年》详载其事云,“宋华元克合晋、楚之成。夏五月,晋士燮会楚公子罢、许偃。癸亥,盟于宋西门之外,曰:‘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交贽往来,道路无壅,谋其不协,而讨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队其师,无克胙国。’郑伯如晋听成,会于琐泽,成故也……晋?至如楚聘,且莅盟。楚子享之,子反相,为地室而县焉……冬,楚公子罢如晋聘,且莅盟。十二月,晋侯及楚公子罢盟于赤棘。”6   秦桓公背盟后,北结狄族,南联楚国,试图在东、北、南三个方向上分进合击晋国,使其疲于应付,“秦桓公既与晋厉公为令狐之盟,而又召狄与楚,欲道以伐晋”。7对此,晋国针锋相对,一方面通过与楚国结盟,消弭楚国可能的攻势,减轻南线压力;另一方面打击与秦联合的狄族,“狄人间宋之盟以侵晋,而不设备。秋,晋人败狄于交刚”,8削弱其势力,使其无力南侵。至此,晋国通过外交与武力并用,分化、击破秦国南北两翼的盟友,北狄、南楚反而向晋国通报消息,吕向绝秦,言此事云,“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君又不祥,背弃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昏姻也。君来赐命曰:‘吾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