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中“多余人”形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现代文学中“多余人”形象

中国现代文学中“多余人”形象   [摘要]“多余人”形象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学现象,提及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多余人”,人们往往局限于‘零余者”,实际上,中国现代作家塑造众多的“多余人”形象,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多余人”形象系列,本文拟就这一系列人物形象进行梳理,并对中国文学研究中对“多余人”的错误认识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国文学;现代小说;人物形象;类型研究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10-093-04   “多余人”形象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学现象,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对此,张伟教授曾在《多余人论纲――一种世界性文学现象探讨》一书中进行了深入探讨。“多余人”源于19世纪的俄罗斯文坛,出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后由俄国作家、批评家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进行了归纳分析论述。沙皇专制下的农奴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很落后,优秀的贵族知识分子受西欧启蒙思想的影响开始觉醒,试图有所作为,但又找不到出路,于是苦闷、彷徨、忧郁、痛苦。他们大都富有才华,不满现状,看不惯贵族庸俗的生活,愤世嫉俗,同时又性格脆弱,摆脱不了自身的资产阶级利己思想,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既不愿与贵族同流合污又不能站在农民一边。他们有时寻找刺激,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自己,有时沉溺于无奈的伤感情绪中不可自拔,成为社会上一事无成的“多余人”。俄国文学的“多余人”虽然是病态的畸形人,但在思想上却是“报晓的先觉者”,他们精神上的富有和思想上的敏锐,语言批判的锋利足可以使他们成为“英雄”,但意志上的怯懦和行动上的懒散,又使他们成了没有希望的精神叛逆者,或者说“失败的英雄”。按照传统的观点,著名的形象有奥涅金、毕巧林、别尔托夫、罗亭、拉夫列茨基、奥勃洛摩夫等。但近来有的学者对罗亭的“多余人”身份提出了商榷,指出“他在实践中却从未丧失行动的勇气。他生于思想,死于行动,这不仅不是‘多余’的表现,这恰恰是生命意义的立体性演绎。”   由“多余人”的词源可以看出,“多余人”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多余的人,是“既非孔雀,???非乌鸦”的中间人物。他们是知识分子,所以能够成为思想的先觉者,面对现实的清醒者,正因为对现实认识的深刻,所以他们的痛苦就更强烈,他们在思想上是不多余的,但他们的目光仅仅局限在自身利益之中,仅仅生活在个人的小圈子里,离不开世俗的生存环境,没有自我牺牲精神,所以成为自身认识的“多余人”,行动的“多余人”,在个人在与社会的冲突中放弃责任。就此而言,多余人就不仅是为俄国文学所特有,在其他民族的文学中同样存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文学中也出现过一系列此类形象,如鲁迅《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茅盾《幻灭》中的章静,郁达夫《沉沦》中的沉沦者、《秋柳》中的于质夫,甚至叶圣陶《倪焕之》中的倪焕之,均属此类。对中国现代文学中存在“多余人”形象已经形成共识,并对中外“多余人”进行了比较研究,但有的论者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多余人”时,出现了将“多余人”现象泛化和扩大化的情形。   中国学界对“多余人”的研究除张伟的专著《多余人论纲――一种世界性文学现象探讨》外,还有数量众多的论文,如《屠格涅夫和郁达夫的“多余人”比较研究》、《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孤独者”》等。他们在甚至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多余人”的典型――从俄国的“多余人”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贾宝玉和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贾宝玉与奥涅金之比较》等。这些学者在在他们的论著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有些人也陷入了误区,不自觉地将“多余人”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多余的人,为此,我们首先要走出认识误区,清理那些不属于“多余人”而被划入此类的形象。   首先要被清除出“多余人”队伍的是贾宝玉,虽然他不属于中国现代文学人物形象,但考虑到许多论文将他与俄国“多余人”相比,具有典型意义,因而论及。《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作家曹雪芹着力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形象。出身于“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的贾宝玉,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逆臣贰子,从骨子里与其出身的阶级不合,因此,他始终在封建主义的精神道德所规定的范围以外行动。他反对科举,不愿意走“仕途经济”的封建生活道路,因而铸就了他的叛逆精神,整日“在内帷厮混”,使他得到逃学的机会,可以不必规规矩矩去接受严格的封建教育,较少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和管制。虽然并不能根本摆脱时代环境的压迫,但他杂学旁搜,寻求人生的解悟,大胆怀疑封建思想,与林黛玉在思想上灵犀相通,共同寻求突破封建思想的道路,即使在被骗婚,林黛玉去世,自己被迫应试中举之后,也采取出家为僧的方式,对封建家庭做了决绝的反叛。因此,他绝非“多余人”,而始终是一位与封建思想做斗争的战士,尽管他的斗争方式受时代的局限,本身带有封建主义的特点,但在当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