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年小成本艺术片看民间话语讲述.docVIP

从2011年小成本艺术片看民间话语讲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2011年小成本艺术片看民间话语讲述

从2011年小成本艺术片看民间话语讲述   摘 要:2011年的中国影坛,小成本电影大放光彩。小成本艺术片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同样是以口碑良好、票房惨败收场。赢得良好口碑的《钢的琴》和《hello树先生》讲述的都是边缘小人物的故事。文章以这两部影片为例,来探析民间话语在影像间的讲述。   关键词:民间话语 平民性 民间化 民间立场      市场化的迅猛发展和文化语境的变迁,使得电影领域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受西方文化和电影生产模式的影响,我国的电影界也开始“西化”。出现了一大批模仿西方叙事模式的影片,电影的商业气息愈加浓烈。有些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只为取得票房收入和迎合观众口味,表达一些远离生活真实、忽视最根本大众生存状态的影像。而作为中国社会结构最根基部分的民间,却少有人触及。2011年的两部小成本艺术片《钢的琴》和《hello树先生》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小人物的生存处境。用朴实的电影语言讲述了电影中的民间话语。   一、民间话语   在了解民间话语这个概念之前,要先明确“民”和“话语”的概念。“民”,《辞海》里“民”的解释有两重含义:一是指人,如《诗经》中有《大雅?生民》;一是指与“神”相对的群体。可见“民”的原始意义指“人”,它只是与“神”相对的群体,并没有后来政治话语意味[1]。“话语”(discourse)一词,由拉丁文而来,词头dis,是穿越、对衬之意,词根course是线路、行走之意,词头词根合起来就是对事物的言说、演进和发展。话语之所以成为一种权力结构,就在于它所能指的范畴从来就属于某一种陈述。话语不仅仅是表示意义的语言符号,属于能指的范畴,同时也是一种知识谱系与权意识形态[2]。民间话语的概念,最早出现于文学和文学评论,是相对于正统文学或精英文学的一种文学话语表现。民间话语有着强烈的原发性特征,也就能够最直接地反映现实生活状态下普遍大众对当下现实生存环境的最真实的体验。   从上述民间话语的概念,我们可以反观出影片《钢的琴》和《hello树先生》所具有的民间话语性。两部影片的主角都是社会最普遍阶层的人,影片都描述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困境,描??了他们对自己所处的现实生存环境的最真实的体验。两部影片的民间话语立场决定了它们各自的民间话语讲述。这体现在三个方面:故事主角的平民化,讲述方式的民间化和话语发声的民间立场。   二、故事主角的平民性――下岗工人陈桂林和失业青年树先生   《钢的琴》的故事主角是下岗工人陈桂林。曾经作为社会中流砥柱的工人,在时代的转型期被甩出了时代的中心舞台。这类人群很少有机会出现在电影中,对于这类人群的生存状态我们普通人也是知之甚少。时代给予了他们生活,又最终抛弃了他们。陈桂林就是这其中的一员,他的喜怒哀乐是这个群体代表性的表征。   影片把普通人的生活现实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陈桂林的老婆与他离婚,选择了一个卖假药的大款做老公。小人物生活的艰难,由此可见一斑。因为社会地位的没落,导致生活经济基础的不断塌陷。而与此相关的就是婚姻的破裂,传统意义上维持婚姻的基础被破坏了。妻子的离去就电影中的表现来看,仅仅是因为物质的原因。小人物在命运面前,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接受被选择。   女儿在选择跟谁的问题上,没有按照亲情的套路来,却是以有无钢琴作为选择标准,谁给她买钢琴,她就跟谁。这与妻子的离去如出一辙。如果说妻子的离去是对陈桂林爱情方面的否定,那女儿的选择则是对父女亲情的否定。女儿没有从情感的方面来考虑选择谁,而是以钢琴为标准。陈桂林作为父亲的实际意义在他女儿那里被完全瓦解了。   陈桂林为了留住女儿就必须弄到钢琴。作为一个下岗工人,他本身没有那么多的资本实力去买钢琴,于是他就去跟朋友们借钱,结果朋友们吓得四处躲避。影片这个部分的描述,不是显示了友情的不可靠,而是恰恰显示了友情的无奈。四处躲避的朋友们不是躲避陈桂林的“借钱”,而是躲避生活的无奈。下岗之后的这批人,都是混迹于社会的角落里谋生。生活对他们而言停留在最基本需求的层次上面。在一定程度上他们自救都很勉强,又何况是“救援”陈桂林。   与《钢的琴》类似,《hello树先生》的故事主角是一个生活在边缘农村的失业青年。故事发生在一个濒临搬迁、即将消失的村庄里。因为矿业公司要用地,村里的人都要搬去他们的新家“太阳新城”。树因为一个偶然失误而丢掉了自己修车的工作。生活在农村的青年们已经算是社会边缘的小人物了,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树却是这些边缘人物中的最底层。作为人的尊严不被尊重,自身的游离状态使他找不到自我,也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在逼仄的现实的挤压下,树发出了“活着没意思”的感慨。   社会身份的不被认同。影片中,同村的二猪一直扮演者打压和欺负树的角色。他们第一次在影片中同时出现是在树刚刚失业以后。树被二猪叫去吃饭,在饭桌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