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肖洛霍夫“左”“右”逢源代价
肖洛霍夫“左”“右”逢源代价
肖洛霍夫的功过是非,自有历史公论。换个角度看,似乎可以说,肖洛霍夫是个生不逢时的作家――他“过人聪明”的生存策略,“过人才华”的写作分寸,既成就他的成功,也成为他的败笔。
1965年,瑞典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决定把这一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肖洛霍夫。其实,早在帕斯捷尔纳克获奖前的1954年,苏联整部国家机器促成肖洛霍夫获诺奖的运作就已紧锣密鼓地拉开帷幕。
肖洛霍夫曾写给勃列日涅夫的一封信,从中可感受他的“过人聪明之处”:
……不久前,诺贝尔委员会副主席来过莫斯科。在作协与他交谈中,得知诺贝尔委员会将在今年讨论我的候选人资格……
为应付今后需要,我很想了解,如果这项奖金(一反瑞典委员会经典信念)将授给我,那么,苏共中央主席团抱什么态度,我的中央委员会将会给我出什么主意?
通常在10月授奖,不过我想在这之前,应该对你们就此问题所持态度做到心中有数。
勃列日涅夫征询文化部的意见,文化部明确回答:“苏共中央文化部认为,如果诺贝尔文学奖授给米#8226;亚#8226;肖洛霍夫,那么这将是诺贝尔委员会对一位杰出的苏联作家创作的世界意义的认可。因此,如果能获奖,文化部认为没有理由不接受。”
此后,苏共中央政治局开会专题研究了此事,通过了文化部的意见。1965年,肖洛霍夫终于如苏维埃政权所愿,获得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斯大林开创性地做到了“两手一起抓”】
肖洛霍夫是苏维埃文学史上极其独特的现象――他作为极具争议的作家,却为意识形态对立的东西方两个世界共同认可。他也是唯一既获斯大林文学奖,又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这在苏俄文学史上绝无仅有。既能被西方知识界称许,又能被本国统治阶层接纳,肖洛霍夫真可谓左右逢源。
肖洛霍夫获斯大林文学奖的过程是耐人寻味的。
1940年是斯大林文学奖设立的第一年。评奖委员会的最高决策人当然是斯大林本人。中央委员、作家协会总书记法捷耶夫领衔,阿#8226;托尔斯泰已完成把斯大林作为主角的小说《粮食》,得到斯大林的重用,成为文委主席。
法捷耶夫在评奖会上这样评价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我们大家对融入最丰富的苏维埃感情的作品的结尾颇感失望。因为我们等这个结尾等了14年,而肖洛霍夫把心爱的主人公引向精神空虚。他就像人们砍脑袋一样写了14年――结果什么也没砍到。人们的精神沉沦到完全空虚的地步。”法捷耶夫又说:“肖洛霍夫极具天分,他了解哥萨克的生活,习俗,展示了哥萨克家庭的故事及反革命失败的必然……但原因何在?目的何在?代之而起的是什么?这些在小说中没有……”“肖洛霍夫把读者引进了死胡同。这使我们评审时处境尴尬。”他反对《静静的顿河》获奖。如何理解他的立场呢?作协的总书记必须与党的总书记保持口径一致。不幸的法捷耶夫,尽管他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已违心地做了许多事,但政治上不信任的阴影已笼罩在他头顶。1948年,他被免去了苏联作协总书记的职务,借口是“因为身体健康的原因”。
评奖会上,多夫仁科发言:“我怀着极度不满读完了《静静的顿河》,我的感想概括如下……革命开始了,苏维埃政权和布尔什维克来了――他们打破了顿河的平静,把人们四处驱赶,他们唆使弟弟反对哥哥,儿子反对父亲,丈夫反对妻子,他们使国家变穷,把素质好的人赶去当土匪……故事到此为止,作者在构思中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多夫仁科的发言要表达的是,肖洛霍夫在小说中描绘了一幅“混乱不堪的图景”,却没提炼出一个“革命的主题”。我们不难看出多夫仁科的愚钝,太直白的拍马屁也会犯忌――后来他写的两部战争题材纪录片也是犯了这类错误,他的名字从此消失了。
诗人阿谢耶夫以诗句发言:“作品漏洞百出,作家却心爱不已,谁也回天无力。”这位不幸的诗人太天真,他以为斯大林夸赞他为“马雅可夫斯基的继承人”,就有了永久的金牌,岂料3年后,他的诗歌中被发现“一系列错误”,从此被打入“冷宫”。
阿#8226;托尔斯泰的发言表现了模棱两可的滑头:“《静静的顿河》这部书既在读者中引起了欣喜,又引起了悲哀……作者的错误仅在于小说在第四部就收尾了……要求作者延续葛利高里生命的读者将修正这一错误。”
不难看出,当年所有评委会成员,其实都在揣摩斯大林的意图。所有的发言,都是在此大框架下各自不同的心理活动。
斯大林认真看了评选会上的发言,令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最后他拍板决定:不仅给《静静的顿河》颁奖,而且是金奖一等奖。
人们议论了很久:是什么原因使斯大林做出如此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决定?是他如后来被人们标榜的“有很强的艺术鉴赏能力”,还是受了来自西方高度赞赏《静静的顿河》的影响?实际上,这是斯大林一贯的手腕,他是要向全苏联人展示,在一切问题上,包括文化领域,只有他一人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