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争与西汉文学“崇文过武”主题形成.docVIP

盐铁论争与西汉文学“崇文过武”主题形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盐铁论争与西汉文学“崇文过武”主题形成

盐铁论争与西汉文学“崇文过武”主题形成   [摘要]汉代文学社会批判主题的形成与嬗变与当时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应汉初吸取前朝经验稳定政权的时代要求,《新语》《过秦论》等一批作品涌现,形成了“过秦”的文学批判主题。这一主题被武帝时期作家沿承。昭帝时盐铁会上,贤良、文学对武帝弊政给予猛烈抨击,不仅借批判秦政影射武帝之失。而且借褒扬文帝时政批判武帝扰民政治,更多直接批评武帝时政,延续并深化了汉初以来的“过秦”主题。并由“过秦”转向“崇文过武”,对此后汉代文学的社会批判,思潮影响至深。不独昭显了古代文人参与政治的热情,更体现了独立的批判精神与深厚的忧患意识。   [关键词]盐铁会议;论争;“过秦”;“崇文过武”;《盐铁论》   [作者简介]龙文玲,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2)01-0139-08   一、盐铁论争前西汉文学“过秦”主题的基本走向   梁启超在总论我国春秋以前学术的重史传统时曾指出:“吾中华……重实际故重经验,重经验故重先例,于是史职遂为学术思想之所荟萃。”重经验、重先例的文化传统在西汉文学中得到充分继承发扬。借重前代历史以古证今,以古讽今,成为西汉政论散文乃至辞赋的重要特色。   自陆贾应汉高祖“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及古成败之国”(《汉书?陆贾传》)之命作《新语》肇“过秦”之端,贾谊著《过秦论》、贾山作《至言》振其波流,汉代文学就涌动着一股“过秦”的社会批判思潮。士人们纷纷借剖析秦亡的历史经验教训为现实政治建构提供理论依据,形成了治国为政当施仁义的思想共识,对汉初统治者革除秦朝暴政、推行休息养民宽政产生了积极影响。   武帝承文景之治,从元光二年(前133)于马邑诱伏单于、与匈奴绝和亲开始,师旅连出,尽管获得匈奴远遁漠北、通西域、平两越、开西南夷、消除边患的显赫成就,但也付出了“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汉书-昭帝纪》)的巨大代价。为筹集巨额军费与奢侈享乐费用,武帝时期实施了盐铁专卖、平准、均输、酒榷等一系列经济??策,并为维护这些经济政策的推行,任用酷吏,刑法苛繁,致使武帝在位后期社会矛盾尖锐,政治危机四伏。当此之时,士人们继踵陆贾、贾谊,继续借“过秦”以抨击时政。如主父偃《上书谏伐匈奴》、严安《上书言世务》借批判秦皇征匈奴导致天下畔秦,谏止武帝征伐匈奴、拓土开边;董仲舒《又言限民名田》借批评秦朝经济政策导致社会贫富悬殊、百姓赋税徭役过重,劝导武帝“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司马相如《哀二世赋》借指责秦二世“持身不谨兮,亡国失势。信谗不寤兮,宗庙灭绝”,讽谏武帝以秦为鉴,持身谨慎,信用忠臣,以稳固政权。但由于武帝统治下西汉国势空前强大,受时代感召,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作家多偏重润色鸿业;加以武帝晚年刑法苛严。尽管士人们对当时政治弊端有认识,但缺乏大胆激烈的批判。因此,“过秦”主题虽在这时期得到延续,但表现多委婉,居于末流。   然而,危机毕竟不能用颂声平复。其实汉武帝本人也意识到危机,意识到转变治国方略的必要性。《资治通鉴》载武帝对卫青语:“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如果说司马光所记未见载于《史记》《汉书》,其真实性可能令人怀疑的话,那么,玉门市花海柴墩子南墩采集简牍中发现了记载武帝临终前诏太子的木觚书。就无可置疑。木觚书云:“?(朕)体不安,今将绝矣,与地合同,众(终)不复起。谨视皇大(天)之笥(嗣),加曾(增)?(朕)在。善禺(遇)百姓,赋敛以理。存贤近圣,必聚谓士。表教奉先,自致天子。胡该(亥)自汜(圮),灭名绝纪。审察?(朕)言,众(终)身毋久(疚)。”(简1448)诏中告诫太子(即汉昭帝)以秦二世胡亥为诫,善待百姓,赋敛以理,存贤聚士,反映了武帝临终前对过往所为的反省。这则木觚书与《资治通鉴》所记精神一致。足见武帝晚年已意识到在兴师征伐之后,当行修文偃武之政。他在征和四年(前89)轮台诏中还深陈既往之悔,由此不复出军,封车千秋为富民侯,以示休息养民。虽然武帝晚年的自省并不彻底,却给了朝野士人对其统治方略批判反思以有益启示。   后元二年(前87),武帝驾崩,年始八岁的昭帝即位。在社会矛盾尖锐、政治面临危机,辅政大臣霍光与桑弘羊等在对继续武帝战时政策还是执行武帝轮台诏精神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盐铁会议顺势召开。在反思历史问题、为建构新时期的为政思想出谋划策之际,盐铁会议上的士人们不仅仅承汉初“过秦”余绪,更多批判现实,深刻反思武帝政治得失,由此深化并拓展了陆贾、贾谊以来文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