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邪出路是《温疫论》治疫一大特色.docVIP

放邪出路是《温疫论》治疫一大特色.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放邪出路是《温疫论》治疫一大特色

放邪出路是《温疫论》治疫一大特色   关键词 温疫论 中医治法 中医学术发掘      明代医家吴有性(字又可)所著《温疫论》,是祖国医学文献中一部专论急性传染病的不朽名著,其对温疫的病因、病位、病邪传变和治疗法则及具体方法等,均提出了不少独特的见解,特色鲜明,富有创新,对今天防治疫病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本文仅就吴又可治疫的特色作一研讨。   吴氏治疫,着力于祛邪,强调“客邪贵乎早逐”、“邪不去则病不廖”,这是贯穿于《温疫论》全书的基本观点。这里很值得深思的,吴氏在祛邪治则的运用上,十分重视放邪出路的方法。如他在本书《标本》篇中说:“诸窍乃人身之户牖也。邪自窍而入,未有不由窍而出。经曰:未入于腑者,可汗而已,已入于腑者,可下而已。麻征君复增汗、吐、下三法,总是导邪从门户而出,可为治之大纲,舍此皆治标云尔。这里他不仅深刻揭示了放邪出路治法的基本原理,还强调其在消除致病因子(病原)上的重要地位。如对温疫初起邪伏膜原之证,吴氏创制达原饮,旨在宣透盘踞于膜原之邪,使之尽快得以溃散,“不溃则不能传,不传邪不得出,邪不出则疾不瘳。”(《辨明伤寒时疫》)由是观之,达原饮的作用,主要是为放邪出路创造条件。更值得一提的是,吴氏治疫很推重攻下之法,主张“急证急攻”,“勿拘于下不厌迟之说”,并明确指出攻下法“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注意逐邪勿拘结粪》),告诫医者“凡下不以数计,有是证则投是药”(《因证数攻》),切勿中道生疑,不敢再用,以致留邪生变。如治“朱海畴者,年四十五岁,患疫得下证,四肢不举,身卧如塑,目闭口张,舌上苔刺,问其所苦不能答,因问其子,两三日所服何药,云进承气汤三剂,每剂投大黄两许不效,更无他策,惟待日而己,但不忍坐视,更祈一诊。余诊得脉尚有神,下证悉具,药浅病深也。先投大黄一两五钱,目有时而小动,再投舌刺无芒,口渐开能言。三剂舌苔少去,神思稍爽。四日服柴胡清燥汤,五日复生芒刺,烦热又加,再下之。七日又投承气养荣汤,热少退。八日仍用大承气汤,肢体自能少动。计半月,共服大黄十二两而愈。又数日,始进糜粥,调理两月平复。”(《因证数攻》)按:清代医家徐灵胎尝云:“凡述医案,必择大症及疑难症,人所不能治者数则,以立法度,以启心思,为后学之津梁。”观此案,乃疫病之重症患者,吴氏细心诊察,于至危至险症情中作出“下证悉具”的明确诊断,果断地采取一而再,再而三的攻下之法,终使病情获得转机,患者转危为安,真可谓挽狂澜于既倒,拯危症于顷刻。这种有邪必逐,除寇务尽的学术观点,若非久经临床、熟谙治疫的大家,断难有此卓识,的确令人叹为观止,其为后学之津梁,自不待言。在上述学术思想主导下,吴氏在祛邪法的应用上,不赞成用黄连一类苦寒药物,认为其药性“守而不走”,尝谓:“若以黄连解毒汤、黄连泻心汤,纯乎寒凉,专务清热,既无汗、吐、下之能,焉能使邪从窍而出,是妄其本,徒治其标,何异于小儿捕影。”与此相反,他对大黄之类攻下药物则推崇备至,认为其药性“走而不守”,如说:“得大承气一行,所谓一窍通,诸窍皆通,大关通而百关尽通也。向之所郁于肠胃之邪,由此而下,肠胃既舒,在膜原设有所传不尽之余邪,方能到胃,乘势而下也。譬若河道阻塞,前舟既行,余舟连尾而下矣。至是邪结并去,胀满??除,皆借大黄之力。”(《妄投破气药论》)逼真的记述,形象的比喻,如绘地说明了下法的作用,主要是在于开通人身窍道,使邪气有径可泄。下法如是,汗法、吐法,莫不皆然。吴氏此等见解,堪称匠心独运,别开生面。我们姑且不论其观点是否有失偏颇,但无疑给现代临床治疗急性传染病的处方用药,提供了不少有益的思路,启发良多,值得再三玩味,未可草率读过。   吴又可治疫重视放邪出路是有其深远学术渊源的。《内经》在讨论热病等治疗法则时就有明确的论述,如《素问?热论篇》说:“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又说:“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尽管汗、吐、下三法有异,但祛邪外出则一,实乃放邪出路的具体体现。《伤寒论》继承和发展了《内经》旨意,在治疗外感热病中广泛应用汗、吐、下诸法以祛除邪气,如麻黄汤之开腠发汗,桂枝汤之解肌散邪,瓜蒂散之涌吐,承气汤之攻下,五苓散之渗利等,为后世应用祛邪法特别是放邪出路树立了典范。金元时期,刘完素制防风通圣散治疗温热病,即是一首放邪出路的典型方剂,方中防风、连翘、麻黄、薄荷、荆芥解表发汗,使邪从肌腠而出;大黄、芒硝通腑泻下,俾邪从谷道而泄;茯苓、滑石甘淡渗利,以冀邪从小便而解,可谓是三管齐下,大开窍道,给邪以出路;尤其是张子和,治病十分重视攻邪,尝云:“邪气加诸于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汗吐下三法该尽治法诠》)其“攻之”、“去之”之法,他概括为汗、吐、下三法,其意亦无非是开窍道,放邪出路。显然,吴又可是继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