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法官制度现状的几点思考.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我国法官制度现状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法官制度现状的几点思考 摘要: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衡量和保障其他形式公正的有效救济途径,法官作为司法公正最后的审判人员,直接影响到涉案人员的切身利益及社会公众对法律的认知和信仰,并对最终的判决起到了关键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法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关乎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对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和谐社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司法改革的进程。 关键词:司法改革、司法公正、法官制度、依法治国 谈及到法官制度,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狭义的法官制度和广义的法官制度。关于狭义的法官制度,我们首先就会联想到的是我国目前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该法颁布于1995年,后又于2001年进行了部分修改,具体内容包括:法官的职责、义务和权利、法官的条件、任免、任职回避、法官的等级、考核、培训、奖励、惩戒、工资保险福利、辞职辞退、申诉控告、法官考评委员会。从广义上来理解,法官制度还应该包括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和若干意见规定、国务院的相关规定、及地方法院系统制定的一些标准及内容,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等级暂行规定》和《评定法官等级实施办法》按照国际惯例,法官是相对独立的司法官员,并不行政宪法第一百二十六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一规定为审判权的专属性、独立性、合法性奠定了宪法基础。将法官为公务员,造成,对依法治国不利我国法院财物均由地方管理,现实第一百二十七条?: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上级人民法院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二、基层法院法官专业化水平不高,法官素质参差不齐 修改后的《法官法法官法不具溯及力,也得不到严格的执行而在现阶段的国内地方法院,进入法院和进入其他行政职能部门基本一样,法官职业的神圣感、荣誉感荡然无存。 为什么会出现大量的、科班出身的法律专业人员却不能进入法院系统,大量的高学历法学专业人才只能在法院的大门外徘徊,这是我们需要反思的一个问题。是已有法官队伍拒绝纳新?还是制度设计的缺陷?既然我国法官法已经将专业和学历作为考量法官素质的一个硬性指标,就应该按此标准去选择和录用,使更多的法律专业人员充实到法官队伍中来,而且这些高学历专业人才长期在高校、研究机构接受新的法律思想、观念,对法律的理解和眼界也更为宽阔,法律素质较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避免和克服司法腐败。不能单纯的以没有司法实践经验就将他们拒之于法院系统门槛之外,经验是可以在实践中慢慢积累起来的。 根据我国诉讼法的规定,审判制度实行的是“两审终审制”,即一个案件一般经过两个审级法院的判决就生效。而在实务当中,大量的案件启动在基层人民法院,即县级或区级人民法院,对县级法院判决不服的上诉至中级人民法院(市级或州级),除非是案情重大或涉外案件才有可能直接在中级受理、审理。从这我们就不难发现:案件更多地是集中在基层,但是我们基层法院法官的综合素质相对于上级法院的来说普遍较低,学历、学识、审判经验各方面都不如上级法院。基层法官的业务水平、个人修养离老百姓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各地法院设立的法官职位倒是不少,但往往是人浮于事,机构烦冗,效率低下,没有很好地发挥各自岗位应有的作用。时常会出现在正常上班期间找不到法官,以开会、出差、培训为理由。试问:法官的正常上班时间都没有保证,怎样去保证其工作效力?因此只有压缩人员编制,选任那些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法官,合理分配人员资源,其工作效率才有保证。拥有一支精英化、专业化的法官队伍,才能将有限的财政资源更好地运用到法官身上,从而更好地保障其工资收入及后续的各项待遇。 四、司法为民的理念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存有漠视当事人诉权和利益的现象 法官作为法律救济的守护者,最终行使的是人民赋予的审判权,这些权力不是法院系统自身产生的,而是人们通过代表授予给法院的,也就是说:广大的人民群众是这项权力的主体。既然人民是审判权的主体,作为审判机关的代表人—法官,就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公平正义,服务于民。因此司法为民是审判活动应有之义,法官应当转变原有的“官本位”思想,更好地保障当事人诉权和切身利益。 比如:民事案件立案难问题。 笔者曾多次遇见当事人在立案庭与负责立案的法官发生冲突。原因是法官没有明确告知当事人立案需要提交的材料和理由及立案的法律依据,只是简单地否定和拒绝立案,也没有对此出具任何书面文件。根据民诉法的规定:不给予立案的,应给予不予立案裁定书,当事人可以提出上诉。上述情况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