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与《花未眠》两课文新课改教学的.docVIP

《荷塘月色》与《花未眠》两课文新课改教学的.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荷塘月色》与《花未眠》两课文新课改教学的

《荷塘月色》与《花未眠》两课文新课改教学的 探索与反思案例 罗邦结 (2011年9月) 为了更快适应明年(2012年)新课程改革教学,我尝试撰写了一些新课改的教案,积极开展课改的教学实践。现我把9月份两篇课文的教学实践与反思分享如下: 我在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散文单元《荷塘月色》与《花未眠》教学中尝试探索“自主、合作、探索”的新课改教学路子。 一、《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目的是想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教学设计时间为两课时。教案文本如下: 第一课时教学设想:通过讨论、质疑与引导,重在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一)激趣: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释题:中秋刚过,想必同学对家人团聚,共赏月明的情景一定记忆犹新,但是几十年以前,我们作家、民主战士朱自清,他又看到什么,想了什么呢,请看散文《塘月色》。(板书课题。) 解题、回忆以前学过的文章。作者介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齐读第4~6段。 (1)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如何描写的?请从课本中找出来! 荷塘——叶子、花、清香、荷波(比喻、拟人通感) 月光——月光、树、影(正面、侧面描写) 树色 (2)引用《采莲》作用?老师引导阅读。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检查,确认。 爱情艳歌。与心情有关。 第二课时(讨论、质疑与引导) 1、理清作者感情脉络(品读—讨论——赏析) (1)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理解作者情感课文中找出作者心情的句子。检查、确认。 讨论一: 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者?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 讨论二: 1、我也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2、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 3、但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 4、这真是有趣的事。。。。。。无福消受了。 5、这。。。。。。惦记江南了。 (2) 讨论二: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 (3)讨论三: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 出家门——去荷塘——观荷花——回家门 不宁静——排遣——超脱——不宁静 2、课外练习 3、背诵任务 二、教学过程与反思 1、在引导学生的抓住段首描写对象疏理课文脉络以及抓住课文议论抒情句理清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两个环节,教学比较顺利,真正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自主讨论学习目的。 2、在讨论、分析与鉴赏景物描写特点及文章美感时,困难就明显了。因为对高一新生审美意识、审美水平的估计不足,造成了讨论不畅,出现冷场地。最后变成老师包办的现象。 3、对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也估计不足,不得不翻译诗歌内容,在讨论与分析诗歌的环节上被迫花了较多时间,结果没有按原来计划的时间完成课文教学。 吸取教训,我在《花未眠》教学中,充分估计了高一新生审美能力,教学效果明显好转。 三、《花未眠》教学是这样设计的: (一)、整体思路: 《花未眠》是一篇优美的说理散文,极富审美情趣和哲学意义。高中生已有一定的审美经验和思辩能力,但需要积累和引导才能上升到理性层次。美是什么?似乎人人能说点什么,但其实谁也无法给出一个皆大欢喜的标准答案,这就为我们的思辨甚至争论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根据高中语文新课标让学生“感受艺术和科学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的要求,可以在把握作者观点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在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中,瑕瑜互见,共同提高。同时,既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文章信息的获取,也不能盲目拔高成为纯粹的美学课。 教学重难点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究,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 教学用具:一副油画 1.命题绘画《最美》(提示关注题材,不考查绘画专业技法) 2.话题周记“美”(鼓励求异自主的观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感受美、体验美 (一)导入 学生展示命题绘画《最美》并加以说明。对学生画作题材进行归类,大致分出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类别。 由罗丹“世界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引出问题:作者发现了怎样的美? (二)题解 1.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作家,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千只鹤》等。 2. 文眼“花未眠”的拟人修辞手法,精巧而饱含情致的表达效果。 二、发现美、梳理美(课前布置思考):填表梳理 1. 文章选取了哪些材料(即举了什么事例)? 2. 找出集中体现作者感悟、思考或认识的

文档评论(0)

xyl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