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科技英语第02课
基因改造食物安全吗?
基因改造作物是环保美梦的实现,还是一场正在形成中的灾难?科学家正积极寻找答案。
人们对基因改造食物的态度,似乎愈来愈壁垒分明,一边的人支持,另一边的人则是畏惧。支持者宣称,种植基因改造作物对环境伤害较小,而食用这种农作物制成的食品也完全无害。它们还说,基因工程让农作物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生长,或可培育出更营养的食物。在不久的未来,全球人口快速膨胀,还得靠这方法解决粮食问题。持怀疑态度者则反驳,基因改造作物对生态环境或人体健康都有极大的风险,令人忧心,不该贸然接受。许多欧洲国家抱持这种态度,因而限制基因改造作物的种植与输入。主要的争议,集中在基因改造食物的安全性。然而,最近的科学研究又是如何看待基因改造食物的危险呢?答案,往往迷失在各种报导的争议中;但是在接下来的篇幅里,它们将呈现在你的眼前。
土壤中的毒药可以少些?
根据估计,美国农夫每一年要喷洒44万公吨的农药,主要是对付昆虫、杂草以及真菌。但是农药残留在农作物上或附近土壤中,然后渗入地下水,流入河川,最后进了野生生物的腹中。这一化学药剂的涓涓之流,早就令环保人士忧虑了。
农产公司自1990年代中开始宣传基改种子,向农友保证可降低有毒农药的用量。如今大部分基改作物都含有抗害虫或耐除草剂的基因,以大豆、玉米、棉花及油菜为主。植入抗虫基因的作物会自行制造杀虫剂,因此可望减少化学药剂的喷洒。耐除草剂的基改作物可耐受广效性除草剂,农人就可以摒弃针对特定杂草且毒性更强的化学药剂。农人总是希望尽量少用比较危险的农药,不过基改作物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劳作手续简化了(降低施用农药的频率及复杂程度),甚至可使产量增加。
但是所谓的“对环境有好处”却不易证实。事实上,还没有任何一篇经过同行专家审查的报告,讨论过那些好处,因为植物不同、地点不同,结果必定随之而变。不过还是有些资讯可供参考,根据美国农业部统计,耐除草剂的作物不见得会降低农药的喷洒量,不过农人将使用比较温和的混合药剂。例如,农人要是种植了耐除草剂的大豆,就会避免使用最毒的杀草剂,而改用毒性弱、分解快的苷磷除草剂。
作物植入抗虫基因,也产生了优劣参半的后果。目前,抗虫害的特性是取自土壤中杆菌苏力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下文简称Bt)的一个基因。这个基因会促使细胞制造一种晶体状蛋白质,对某些昆虫来说是毒药,尤其是啃食作物的毛毛虫和甲虫,却不会伤害其他生物。不同的苏力菌菌株,各有不同的毒基因,影响的昆虫也不同,所以种籽生产商可以针对特定的作物,选用最适合的抗虫基因。
由于消费者的疑虑如排山倒海般而来,科学家正加速研究Bt和其他基改作物对环境的影响。他们想要知道的有:Bt作物如何影响“非目标”生物,例如无害的甲虫、鸟儿、蠕虫以及其他恰巧路过的生物?基因改造作物是否会授粉给周遭的植物,使抗虫基因流入野地,创造出不受控制的超级野草?以基因工程技术植入的抗虫与耐除草剂能力万一失效,使基改作物突然变得异常脆弱,这种机率又有多大?
野外生物要付出什么代价?
1998年瑞士的一份研究报告激起了广泛的疑虑,大家担心Bt作物可能会在无意中伤害运气不好的生物。研究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科学家以玉米螟幼虫喂食蚜狮幼虫,发现吃Bt玉米长大的玉米螟会使蚜狮死亡,而普通玉米则否。一年之后,美国康乃尔大学的昆虫学者洛西等人提出报告,他们以沾有Bt玉米花粉粒的马利筋叶喂食大桦斑蝶幼虫,结果那些幼虫都死了。疑惧之火再度燃起。
“这是压垮骆驼的那根稻草。”康乃尔另一位昆虫学者皮门特尔说。一时之间,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那些大口嚼食基改作物叶片、小口品尝基改花粉的生物,或在基改作物下的土壤中蠕动的生物──它们是维持植物族群恒定的重要角色。2000年8月,另一个关于大桦斑蝶的研究,也发出了警讯。
然而,实验室可不比农田,许多科学家怀疑这些先期实验有何用处。他们指出,昆虫在实验室里摄取的Bt毒素,远超过它们在外面的真实世界所摄取的量。因此研究人员亲下田野,到栽种基因改造作物的玉米田里测量花粉中的毒素,估计有多少毒素会飘落到马利筋之类的植物上,最后还需确定蛾、蝶幼虫的毒素接触量。大部分调查已经在2000年的生长季里完成,随后会向环保署提出报告。
我们会创造超级杂草吗?
担心基因从基改植物流入其他植物,是围绕着基改作物的另一类忧虑。不知情的昆虫,或者来得不是时候的一阵风,都可能将基改作物的花粉带到它们的野草亲戚身上,使之受精。一旦如此,获得新基因的植物可能挣脱原有的生态阶层,变成“超级野草”,不惧原本的天敌或农药。科学家已经不再怀疑这样的基因流通是否可能发生。康乃尔大学的生态学者包尔说:“很多案例显示,基因流通终将发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