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亭”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所承载的功能
浅析“亭”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所承载的功能
【摘要】:亭是中国古代园林中最美的小品建筑。魏晋南北朝时期,亭的实用价值减弱,观赏价值增强,开始成为文人墨客题咏的对象。文因亭发,亭因文名,两者相得益彰,亭之美便不仅是建筑美,而更是闪耀着文学之泽了。本文将结合具体的诗歌分析“亭”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所承载的功能。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特征,有无“意象”是诗与非诗的根本区别,审美意象乃是诗歌的本体。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些常见的感染力很强的典型意象一旦被某位诗人发现、使用,后来的诗人便会就踵而效之,反复沿袭,并将类似的情感体验投射于审美意象中,从而稳定了该意象的含义,使之能为更多的诗人所接受。内容积淀为形式,形式一经形成就能唤起读者类似的联想,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亭”意象便是如此。
一、离别诗的典型意象之一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而古时交通不便,音讯难求,人世莫测,一旦分离不免会成为死别,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抒情主题。
在离别诗中,诗人笔下经常出现依依杨柳,凄凄芳草等离别意象群。“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亭”与“停”谐音,而古人有出远门,其亲朋好友到郊外的长亭为其设宴饯别的习俗,这些都暗示了亭与离情别绪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在车马所行的古道旁, 早在秦汉时期便开始置亭,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总是带着离别之人感伤的离恨别绪,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只要看到“长亭”“短亭”的意象, 就很容易联想到在古道长亭、衰柳斜阳的背景下古人设宴饯行的情景,并油然而生“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惜别之情。
“亭”这一意象的使用频率虽然没有“杨柳”高,但还是被众多作家用来抒情达意。如唐代李白诗云:“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同时代的杜甫也感叹:“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经过长时间的传承发展,到了宋代在词人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亭”意象使宋词的别离主题得到了新的升华,呈现出极其绚丽多姿的景观, 使伤别在词人笔下被表现得更加深刻与透彻。柳永《雨霖铃》开头便道:“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林逋的《点绛唇》曰:“又是离愁,阙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以上诗词中的“长亭”“短亭”虽无特定的亭名,却与离愁别恨联系在一起,动人心弦。而有的送别诗更是直接把亭写作“离亭”,更直白地表达了离别情怀。如晏殊的《采桑子》一词的上阕写道:“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总之,在长期的文学实践中,亭与杨柳残月、秋风凄草等艺术形象成为了离别这一抒情主题的象征。
二、主体情绪的表白与寄寓
亭建筑的妙处在于“虚”“空”,内外空间相互渗透,造成一种视觉扩张和心理空间美感。明朝计成于《园治》中说:“轩楹高爽,窗户虚临,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形象地描绘了亭的空灵意境。
出现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亭”意象则可以给整首诗歌营造出一种广远与空旷的空间感,这种空间感更适应诗人精神的徜徉与情绪的激荡,从而引出一个更广远的心理空间,构成一种创作情境。正因为有“亭”意象给诗歌构筑起了一个显在而真实的抒情场景,诗人才能更好更真实更自然地抒发“怀人”“怀土”“怀古”等主体情绪,开掘自己的精神领域,最终构成一种虚实相生的审美效果。
如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阕:“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词人站在赏心亭中,看到了楚天千里,辽远空阔,大江奔流不息,群山层峦叠嶂,秋色无边无际,这是词人在赏心亭提供的物理空间中看到的壮丽阔达之景。而当夕阳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来时,词人感觉自己就像离群的孤雁、弃置的宝刀一样难抑胸中郁闷,感情也随之由平淡而渐趋强烈,心理空间便很自然地在推进中深化、升华了。又如清代赵云的《翠微亭》:“抱膝望湘江,江云自舒卷。愿将云作衣,湘君为予剪。”诗人静坐于亭中,看江云一色,想象水神湘君翩跹而至,为他挹云作衣。那悠然舒展的云朵实是诗人心境的写照,又或诗人就是那闲适的江云,生命自由地飞扬,漫游天际。在韵味无穷的想象空间中,何者为人,何者为物,已经分辨不清,这一切都浓缩为诗人高度简化的情绪记忆。
三、对中国古代山水诗审美意象的贡献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山水诗审美意象的发端时期,从公宴聚会的华丽, 到香草意象的寄托、寺庙山水的义理, 到真正山水的清新描写, 昭示着山水诗意象从美颂比兴到自然审美的发展。到了唐代,寺庙道观成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