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稿》——教学建议解读.ppt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稿》——教学建议解读.ppt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稿》——教学建议解读

(五)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 开展多样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 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 在本课程中,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活动主动地进行建构,而不是依赖教师的直接传授。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 “教学建议”( 二) 多样的活动类型 互动性活动:交流、讨论、辩论、…… 实践性活动:参观、调查、访问、践行、体验…… 模拟类活动: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模拟…… 操作类活动:小制作、画画、图表及撰写报告…… 查阅类活动:阅读、查找、搜集资料、多媒体…… 教学活动的适宜和有效性 适宜: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条件选择活动方式。 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现实基础相适宜,符合学生认知基础和现有能力。 与本地的实际条件相适应,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相吻合 有效:强调活动的实效性,避免华而不实。 活动有价值: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达到实际效果 活动有效率: 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好的效果。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教学活动的效用,避免多而滥。 活动有魅力: 学生喜闻乐见,活动过程中有较高的参与度(吸引力、长久的感染力和参与面) 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注意的问题 做好学情分析,关注个性差异。 选择适宜的活动方式,整合多种活动形式,注重活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时间。既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要有相对的灵活性、开放性。 重视活动环节的连续性和活动的延续性。 “评价建议”修订重点 实验稿 评价目的(前言) 评价特点 评价方法 修订稿 评价目的(前言) 评价目标和内容的确定 评价方法的选择 评价的注意点 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应用 品德与生活“评价建议”修订对照 实验稿 评价的目的与功能 评价内容 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修订稿 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评价的目标和内容 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评价的实施和反馈 品德与社会“评价建议”修订对照 更加突出了本门课程的特性,进一步强化了评价在积极促进学生发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能力方面的内容。 关于“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品德与生活 本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与生活能力的提升。 本课程的评价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基本依据,充分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尊重每个儿童在品德与行为、生活态度及探究能力方面发展的独特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 “评价建议” 品德与社会 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积极促进学生发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道德和社会认知、判断、行为,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以帮助老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 “评价建议” 关于评价目标和内容 双边评价: 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 对于学生评价做了更准确的界定。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态度、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强调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对教师的评价。目标的落实,方法的运用,学生参与度,进步成效。 关于评价方式和方法 多主体 教师、学生、家长、社会…… 开放式 多种方法组合。观察、描述、测试、作品、自评和互评。 评价的实施和注意点 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为评价依据 ,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 发挥评价的激励机制,让学生从消极的被评价对象变为评价的积极参与者,使他们在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在自评和互评中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评价的标准要公正、客观,避免以偏概全,尊重个性差异。 关注过程性评价,发挥评价的即时反馈效用,实现评价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借助评价手段调控和引导学生的学习。 注重对评价结果的反馈。提供给学生的评价结果应是真实、可信的,有助于帮助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反思自我,从而建立自信心,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对教师教学的评价,要有利于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与创新。 谢 谢 大 家! 原课标: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2011版: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 性质:明确提出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原课标为一段话) 理念:原课标:1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新课标:1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2 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 3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课程目标:增加了“崇尚公平与公正,具有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够初步认识自我能力目标;降低了一部分知识要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