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第5篇 章 中国近代建筑(1840~1949).ppt

中外建筑史第5篇 章 中国近代建筑(1840~1949).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外建筑史第5篇 章 中国近代建筑(1840~1949).ppt

第5章;本章学习要点 1.中国封建社会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布局的特点 2.中国近代城市住宅的类型和特点 3.西方建筑的折衷主义 4.中国近代新类型的公共建筑 5.中国近代的传统复兴建筑活动 ;5.1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 5.1.1 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 这个时期的建筑活动很少,是中国近代建筑的早期阶段。建筑形式大部分是资本主义各国在其他殖民地国家所用的同类建筑的“翻版”,多数是一、二层楼的“券廊式”和欧洲古典式建筑。这类建筑采用以是砖木混合结构,用材没有大变化,但结构方式则比传统的木构架前进了一步。 5.1.2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末 水泥、玻璃、机制砖瓦等近代建筑材料的生产能力也有了初步发展。国内开始兴办土木工程教育,这个时期的建筑施工技术有较大提高,建筑工人队伍也有所壮大。初步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形式主要仍保持着欧洲古典式和折衷主义的面貌。少数建筑闪现出新艺术运动等新潮样式。 ;5.1.3 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末 中国近代建筑的最主要活动时期。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建筑师,建造了不少高层楼,建筑形式大体上从“折衷主义”“中国固有形式”向“国际式”现代建筑的趋势发展。 5.1.4 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 我国抗日战争与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的建筑活动很少,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城市建筑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40年代后半期,战后的资本主义各国进入恢复时期,现代派建筑普遍活跃,发展很快。 ;5.2 近代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 5.2.1 中国封建社会城市发展特点 1.城市的建立与发展完全是以政治、军事需要为目的。 2.城市因此具有明显的封建等级标志和军事防御功能。 3.城市入口组成中,消费人口多于生产经营性人口,消费意义大于生产意义,商业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商品生产的水平。 4.城市发展兴衰无常,人口数量忽高忽低迁移,都有可能造成城市的兴盛与衰败。; 3.由古代旧城市演化发展起来的半殖民地城市 这类的中心城市有北京、南京、兰州、长沙、太原、昆明、重庆、安庆等,这类的商埠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芜湖、烟台、沙市、营口、福州等。 5.3 居住建筑 5.3.1 独院式住宅 是高标准??宅类型多为一二层楼,采用砖石承重墙、木屋架、铁皮屋面,设有火墙、壁炉、卫生设备,极力讲究排场,追求华丽装饰。外观随居住者国别采用其本国的府邸形式。 ; 哈尔滨帝俄铁路高级住宅 ;这些住宅虽然在建筑式样上、技术与设备上吸取西方的一套,但在平面布置、装修、庭园绿化等方面则保存中国传统形式。;5.3.2公寓式住宅 一般住于交通方便的闹市区,楼内电梯分客、货两种,安装有暖气、煤气、热水设备及垃圾管道等,个别厨房还有电冰箱。有的还设有汽车间、工友间、回车道和绿化游园。户室类型较多,主要以二室户、三室户为最多;5.3.3 居住大院与里弄住宅 居住大院是在四合院基础上加以扩大的,多分布在北方,如青岛、哈尔滨、沈阳等城市。这是一种十几户至几十户集中居住的住宅型式,多为砖木结构,二三层的外廊式楼房,形成大小不等的院子,院内有集中的公用自来水龙头、下水口和厕所。这类建筑密度大,卫生条件差,一般居住对象为城市普通职员和广大劳动者。 里弄住宅最早出现在上海,是上海、天津、汉口等大城市建造最多的一种住宅类型。它是由房地产商投资集中成片建造,分户出租,是典型的中国住宅建筑商品化的产物。这种类型住宅适应了当时社会上出现的大家庭解体、人口剧增后造成的不同经济水平阶层的住房需求。;青岛居住大院;花园式绿化空地大,房屋占地较小,环境幽静。底层多作汽车间、厨房、贮藏室,二、三层为起居宣、卧室、浴室,阳台较大。通风、采光条件较好,水暖、电、卫生、煤气设备等俱全。公寓式里弄住宅内部布局与花园式有所不同,各层有成套房间,自成一独立单元。全栋由若干单元组成,已趋向集体住宅形式。 ;5.4 公共住宅 进入20世纪后,随着各帝国主义的经济文化入侵与租界地的建设,建筑活动剧增,尤其是增加了许多 行政、会堂建筑。新类型的公共建筑。 银行建筑的特点是竞相追求高耸、宏大的体量和坚实、雄伟的外观及内景,成为近代大城市中最触目的建筑物。; 广州中山纪念堂;;近代在中国所修建的铁路,大多为帝国主义所控制,因而各地的火车站建筑也就多直接套用各国的火车站形式。当时欧洲最流行的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平面功能合理。1937年日本在大连建造的火车站建筑,是近代中国为数不多的现代派风格的典型建筑之一。;建于1926一1928年的上海沙逊大厦,是当时标准很高的一幢大型饭店。建筑为钢架结构的10层大楼(部分12层)。平面为三角周边形。外观以花岗石贴面,处理成简洁的直线条。建筑物前部顶上耸立一个19m高的方锥体屋顶,是没有实用意义的庞大的装饰物,表现出从折衷主义向“装饰艺术”风格过渡的特点。;近代新类型的公共建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